成都市龙泉驿区处于成都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十五”期间,龙泉驿区GDP年均递增14%,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7.6%和40%;“十五”期末,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了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四个“翻两番”。
2006年,该区更是实现了GDP突破1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两大历史突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1020元、5152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3384元和1659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14:1。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龙泉驿区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三个集中”,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两翼齐飞”紧紧跟进。开启了以城哺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
工业向经开区集中。位于龙泉驿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根据成都市总体部署,全力推进工业向经开区集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已聚集了1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165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为主导,工程机械、电子电器、新型材料、食品饮料为优势的“一主四优”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居西部经开区前列。
农民向城镇集中。近3年来,该区财政共投入资金达13.6亿元,实施了充分就业、充分保障、金凤凰、组团帮扶和统筹养老五大工程,近3万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城市化率已超过45%,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在城乡百姓共同参与和分享改革发展的同时,培育了新的消费群体和投资需求,强力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几年来,龙泉驿区通过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种养基地、依托重大功能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等有效措施,土地规模流转累计达到17.5万亩,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效果显著。今年初,再次削减77项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压缩办事时限812个工作日;成都经开区开辟了“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报建由29个工作日缩减到12个工作日;该区政务服务中心试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通过狠抓干部教育、推行阳光政务,投资兴业环境大大改善。今年上半年该区签约项目61个,协议资金128亿元,到位资金37.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28万美元,招商引资捷报频传。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按照成都市委要求,公推直选了5个镇乡党委书记、127个村(社区)两委班子、600名镇乡党代表;建立实行了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等领导职位公开竞选、公开述职、公开评议、公开考核、公开激励的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群众的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进,强力带动了全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遍布于全区500余个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利用“桃花、客家、生态、区位”等资源和优势,旅游服务业产值已占该区经济总量35%;先后荣获“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称号,“龙泉驿水蜜桃”荣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引进、培育白家粉丝、汇源果汁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近20家,建成西部水产市场等规模以上农产品专业市场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近70%。
推进城乡一体化,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变城乡百姓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乡百姓的生活质量水平。今年前三季度,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0元,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该区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1200万元,共培训城乡劳动力12.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8.3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6万人,被征地劳动力就业率达90.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8.7%,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1.6%。
该区共投资12.2亿元,按政策落实了5080户1.27万人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理约6万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发放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和生活补助费5.43亿元;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全覆盖,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75%;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350元,城镇低保提高到月人均215元,全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该区实施的“金凤凰”工程,改变了3021名山区孩子的命运,荣膺2006年“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目前该区山区初中生已全部进城读书。龙泉驿区委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努力把龙泉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三最"示范新区”的发展目标,为龙泉统筹和谐发展绘就出了新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