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28日新华社报道,上海徐汇区在政府科技奖“徐光启科技奖”中不断调整定位,从单纯刺激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走向激励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在今年的评奖中,两名中学生的“一举两得包装盒”和“除甲醛(可自测)空气净化机”等公益发明也获得了银奖。
从“奖挣钱”到“奖公益”,笔者为这一变化而叫好。
我们知道,在以往诸多科研奖励评选中,项目产生了多少产值及税收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获奖的科技项目几乎都是已进入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企业挣钱项目。一些地方政府慷慨地拿出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奖励企业获得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相比起来,鲜见某地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活动、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
在我看来,一味强调经济贡献、不注重公益贡献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出政府设奖本身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仅拿颇有争议的奖励企业创名牌来说,企业争创名牌是典型的市场行为,争创名牌的后期期待不仅仅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将为企业自身创造巨大财富。企业就是企业,政府就是政府。企业的成功何须动用政府资金奖励?这对其它需要扶持的企业、公益类科研项目来说,也有失公平。尤其是一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缺口较大,科研人员收入偏低,人才不断流失。
某种程度上讲,政府评奖犹如高考对于高中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一样,也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政府财政来自广大纳税人,政府设奖也应该围绕其公共职能,广泛地面向社会,在源头上激励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从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作综合性的长远投资,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充分、高效地回馈社会,使之为社会健康、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
政府科技大奖从奖励企业挣钱项目,到奖励社会公益项目,便是这种导向的可贵转身。须知,有些社会公益性项目虽然挣不到现钱,但它们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其中,身为学生的发明者等“创新苗子”正处萌芽阶段,更需要进一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