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之一
核心提示
经济在持续发展,社会在快速进步,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
在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进程中,地处我市中心城区的武侯区,将发展的视野不断拓展到城乡居民关心的民生领域,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推进社区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武侯区正在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统筹城乡卫生医疗服务,武侯区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卫生需求统筹考虑,政府主导,统筹布局,重点推进,优化服务,将城市公共资源与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城市公共服务细化与提高城乡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综合配套改革与居民的卫生需求预期提升等有机结合,初步探索出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武侯模式”。
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核心——政府主导
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和突破——体制创新
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三个结合”——
政府主导与体系构建相结合
科学规划与体制创新相结合
资源统筹与服务优化相结合
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实现的三个转变——
服务提供主体从市场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
服务提供资源从分散实施向统筹布局转变
服务提供方式从救助为主向多元高效转变
引言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医改的终极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如何当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一个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如何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如何实现快捷、公平、高效?这是各级政府均需思考的问题。
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武侯区,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57万。在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区委、区政府坚定地担当起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政府主导,统筹资源,优化服务,几年的不断努力,初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几年的艰辛探索中,武侯区是怎样大胆破题,推进社区卫生改革纵深发展的呢?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系列报道,对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深度解析。
一个困局
社区公共卫生基础平台不足,城乡居民卫生需求却日益增多
和许多城市社区一样,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也曾面临这样的角色尴尬:大中型医院多,门庭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少,求诊者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不够。困局的原因是什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建立一个完整的、覆盖全民的、城乡一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的必然要求。
武侯区现有各级各类医院45个,医疗诊所、门诊部约400个,设置病床1.5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700余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职业医师2500余人。尽管总体卫生资源丰富,但辖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尽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解决社区居民80%的健康问题,但优质卫生资源却主要集中在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所拥有的资源不足10%。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涉农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基础差,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大医院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少,医疗卫生机构的“倒金字塔”分布,导致的是不合理的就医现象:社区居民感冒也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大型综合医院看专家门诊。一方面是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日益增多,一方面区域内的基础卫生医疗薄弱。武侯区委、区政府分析认为,这种群众需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突出矛盾,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
“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要实现这一理想的就医模式,就需要从基础做起,而突破口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武侯区委、区政府认为,要真正实现社区居民就医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正金字塔”合理结构,政府必须加大资源的统筹力度,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承载力。
从2000年开始,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了承担群众医疗“守门人”的新探索——政府服务应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制度的规范者、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者。
一个核心导向
政府主导,卫生服务回归公益
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目的是让群众看病就医少掏腰包里的钱,让群众乐意选择政府提供的优质卫生服务,武侯区如何通过政府主导,让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质?
社会发展转型期,普通老百姓的民生焦虑越来越多,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进入新时期,武侯区正在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武侯的破题之一就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主导,让政府的公共服务角色全部到位。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切实解决辖区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区委、区政府的职责。”武侯区委书记刘守成认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高质量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需要更多关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医疗等民生问题。
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首先要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通过制度完善,突出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特点。2000年以来,武侯区在完善制度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制订实施方案等方面,始终着眼于满足城市普通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确保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花到群众身上。
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医疗卫生、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多方面事业,武侯区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构建起完整的科学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有充足的资金供给;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事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有持续的改革动力;建立公共卫生资源的统筹协调运作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效运转。
几年来,武侯区以“政府主导为核心、体制创新为突破、服务优化为根本”为改革的基本思路,全力构建政府主导与体系构建相结合,科学规划与体制创新相结合,资源统筹与服务优化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武侯特色的、满足群众需求的、公平高效的社区卫生改革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体系
合力推进,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运作机制
合理布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侯区初步形成医院、疾控保健机构与社区服务中心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从2000年开始,武侯区开始了社区卫生改革的试验。
改革中,武侯区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建立一个所有利益相关者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没有实现资源的统筹和科学配置,没有一个渐进的、适度的改革节奏,很难达到社区卫生改革的目的。
合理布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服务中心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实效,成为武侯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成为武侯区社区卫生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步动,全盘活”,找准了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武侯区的医疗改革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建稳定的财政投入体制
几年来,武侯区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投入体制,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有效运行,全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全部由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2000年1月起步以来,现已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所,实现了全区城乡全覆盖,构筑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构建整体水平稳步提高的促进机制
目前,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达到卫生部的相关工作规范和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配备的要求;所有中心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科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以较低的费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综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构建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的发展机制
加强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武侯区先后承担了卫生部、中国CDC的“防保机构在社区慢病综合防治中的定位与模式”、“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高血压、糖尿病一体化课题”、“社区艾滋病防治”等相关课题研究项目。目前,全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采用了规范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例管理手册》,管理了高血压、糖尿病病人11574人。
加强社区传染病管理体系建设。武侯区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计算机网络直报的辖区传染病归口管理模式。在抗击非典、防控“禽流感”、处置食物中毒、职业卫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完善社区妇幼保健体系。依托社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外来儿童和孕产妇社区管理模式。2003年启动了“外来儿童和孕产妇社区管理”工作;2004年,全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系统保健管理人数达到6557人,比有效管理前服务儿童数提高了6.4倍。在全市外来儿童四苗接种率抽样调查中,四苗接种率达到92.8%,武侯经验得到成都市疾控中心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市推广。
创新社区健康教育方式。2000年以来,武侯区推行了社区医生双处方(慢性病健康处方+治疗处方)制度;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病人一对一规范化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之家”;社区扑克牌营养教育、社区重点人群艾滋病健康干预等一系列新型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平均每年发放健康处方7万人份,健康知识小折页、宣传卡14万份,组织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之家”活动112次,社区健康知识讲座224次。
——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贫困人员医疗救助体系
武侯区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范围、多程度的比较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了困难人群由政府为其购买医疗服务、农村人群由政府补贴大部分医疗费用、城镇普通人群享受“普惠”服务的格局。
——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运行模式
2000年,武侯区率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实现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建立起保障社区卫生服务良性发展的管理运行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重经济效益向重社会效益转变。
后记
发展升级 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也要升级
进入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背后,机会不均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普通群众看病就医难等群体性焦虑不断增多。
焦虑如何消除?如何让改革的深度推进与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更趋一致?新的难题考验着各级政府。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地享受社会资源,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有效缩小发展差距,缓和社会矛盾,还将为改革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武侯区突出政府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完善制度设计,使社区卫生服务既突出了公益性,又保持了较高效率,实现了群众看病的可及性。群众到社区看病放心了、便宜了,“预防为主”的基层公共卫生体制初步建立,并在高效运转中见到了成效。正是这种务实的改革,促进了政府公共服务公平与效率的提升,促进了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利用,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和实惠。
政府主导,回归公益,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创新,实现了发展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采写 张瑞琴 黄胜 陈伟 王眉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