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从《我爱你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首歌中,领悟到那种令人心醉的自然之美。今年“十一”黄金周,我终于圆了游览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梦。
虽已进入深秋,一望无际的草场泛出金黄,漫山的层林尽染,但随处可见的一捆捆饲草,依然让人联想到它生命旺盛时期的翠绿和风吹草底见牛羊的盛况。当地朋友说,要是夏季来,清清的湖水,蓝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再加上盛情好客的草原人,更会让你们留连忘返。
观美景,听传说
呼伦贝尔市土地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拥有1.3亿亩草场,近一半土地被森林覆盖着。
区域内30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众多湖泊星罗棋布,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被人们赞誉为“绿色净土”、“北国碧玉”。正是富饶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孕育了东胡、匈奴、蒙古等十几个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北方游牧文化。
草原的深秋凉意袭袭,却是赏金色草原、观五彩森林的最好季节。对于来自远方的客人,听听有趣的民间传说,更能回味无穷。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成吉思汗拴马桩的传说:成吉思汗一行在一次征战中,趁着夜幕的掩护,到了湖的西北岸,岸边是一陡崖。眼看后面追兵将至,成吉思汗灵机一动,令手下几名亲兵向西撤退,引开追兵。他和一随从下马,从蒙古包上扯下几块羊皮,包住坐骑的马蹄,到湖中冰上的石柱后隐藏起来。追兵到湖边,只见脚下是一个20米的陡崖,湖中立有一柱石,听到西边有喊叫声,于是挥马向西追去,成吉思汗于是躲过一劫。
倾听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久远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看“神树”,访国门
呼伦贝尔市犹如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明珠,三面环山,一水中流。城区宽阔的街道,民族特色鲜明的建筑物,洁净的市容市貌,显示出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市内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0万亩,还有一座沙山,形成独特的金沙碧树景观。林子中的樟子松,即使气温低于零下50摄氏度,仍是枝叶繁茂,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宝树”。
呼伦贝尔市还有一处游人必看之地,这就是“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军事北山遗址”。资料记载,从1934年春到1937年末,日本关东军用无数中国劳工的生命和血汗建成了这座“地下城市”。它占地21平方公里,分5个地区,另有4个辅助阵地,最深处距地面21米,构筑各种工事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设有作战指挥中心、将校室、医疗室、宿舍、油库、食堂等。而今,这里对外开放,可以唤起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市内的国际贸易旅游城满洲里也值得一游。这里是中国最大铁路口岸,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比比皆是,满载俄罗斯游客与物品的大型旅游车、货车鱼贯驶入。游览满洲里,必到国门,在这儿眺望近在咫尺的俄罗斯,感受一下边境的气氛,别有一番情趣。
呼伦贝尔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经过开发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旅游价值。近年来,呼伦贝尔相继被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8.7万人,旅游总收入2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6%和46.2%。
品俄餐,赏风情
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33个民族,各有各的风土人情。近年来,鄂温克瑟宾节、鄂伦春篝火节、莫旗达斡尔族斡包节、俄罗斯族巴斯克节、阿荣旗朝鲜族丹敖节等民族节庆轮番登场,增添了呼伦贝尔旅游的魅力。
10月5日,我们来到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这个拥有782户、2470人口的民族乡,俄罗斯族居民将近1/2。进入村庄,单门独院的俄式“木刻楞”比比皆是。“木刻楞”是用原木垒起作墙,各层原木间垫以青苔;屋顶或覆盖铁皮,或铺劈材板。村里设了一间“俄罗斯民族之家”,里面陈列着俄罗斯民族日用家具、劳作工具及俄文书籍,它们都是当地华俄后裔现在仍在使用的物品,显示出俄罗斯文化韵味。
中午,我们在一个俄罗斯族农户家用餐。女主人名叫玛卢嘉,今年67岁,看上去像是50来岁的人,她是俄罗斯第三代华俄后裔,汉语讲起来自然顺畅,俄语也流利。玛卢嘉亲自下厨,很快端来了俄式“列巴”(面包)、奶茶、“希米丹”(稀奶油)、果酱、“苏巴”汤(俄式菜汤)、咖喱牛肉、俄式香肠、酸黄瓜、烤肉馅包子等。这天玛卢嘉特别高兴,不但频频敬酒,还演唱了《小白杨》、《东方太阳升起在东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歌曲,现场气氛热烈,亲如一家。玛卢嘉高兴地说,旅游旺季,她家每天都有游客;像她家这样搞旅游接待的全村有几十家,年收入多则10余万元,少则几万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文照片均为呼伦贝尔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