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小、本事大的野战数字影音箱是官兵文化生活的“最爱”。庞利国摄
初秋的冀中平原腹地,某防空旅野外演练硝烟未散,精彩纷呈的战地文化活动便拉开帷幕:空地上,两个膝盖高低的箱体不出3分钟便“变形”成一副标准的篮球架,激烈的对抗赛随即展开;帐篷内,不足1米见方的影音器材箱,融电视新闻、评书连播、卡拉OK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官兵们告诉记者,这野战折叠式篮球架和野战数字影音箱是大家战地文化生活的至爱。
据悉,这些1个多月前配发部队的文化装备是北京军区文化工作站紧贴战场需求改革的最新成果。
去年底,文化工作站结合年度文化装备配发,组织力量赴军区所属部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结果让站党委既感欣慰又受震动:欣慰的是,97%的官兵对全站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表示满意;震动的是,官兵需求野战文体器材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旅团领导在座谈时提出:“目前配发的文化装备多数适用于在营区和室内开展活动,能否开发一些平战兼容的野战条件下的专用器材?”
的确,尽管这些年液晶大屏幕彩电、VOD视频点播系统等一批信息科技含量高的文化装备陆续走进官兵生活,可这些器材平战不兼容的状况比较突出。有的单位为活跃官兵战地文化生活,把电视机、DVD机、音响等电子类文化器材一股脑儿搬到野外,零部件丢失损坏不说,单就搬运也要费很大的周折。尽管一些部队也搞了一些小革新、小创造,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就地取材、简单改装的层次上,不具有推广性。
第 1 2页
站党委会上,大家反思基层官兵的意见,达成了共识:“作为文化服务单位,紧贴战场需求研发配备野战文体器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后,研制工作便在紧锣密鼓中展开了。野战文化装备是块“处女地”,器材研发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全站的技术力量又较薄弱,怎样研发器材?面对道道难关,站领导带领技术人员深入机关、兄弟单位、基层部队和科研院所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官兵反映比较突出的野战篮球活动难开展、电子类音像器材不便携运等问题,把研发的首选目标定位在适宜于野外用的篮球架和集看电视、听广播、进行授课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影音器材上。
经过连续奋战,取名为“野战折叠式篮球架”和“野战数字影音箱”的设计论证方案,很快便交由科研合作单位进行生产。为确保产品质量,工作站影视技术室主任石刚四下厂家,深入生产一线与厂家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技术难题,并对出厂的产品全面检测,确保其质量性能符合规定标准。经过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今年“五一”前夕,两件产品伴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走下生产线。
瞅着两台油漆锃亮的新装备,文化工作站的同志们十分激动,但请基层的官兵来试用后,大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按照设计方案,野战篮球架虽然具备了折叠功能,但把它支起来不仅需要的人多,且时间也长。野战数字影音箱具备了接收广播电视、数字视听播放、卡拉OK演唱等功能,可操作繁琐,容易出错……
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按照“重的变轻、大的变小、操作简便、易于携带”的思路,又先后进行了5次技术改进。经过改进的野战篮球架由一人在3至5分钟内便可将它支撑起来,而且还可折叠成箱,较好地解决了附件存放难的问题;野战数字影音箱内部电路进行了物理集成,操作起来更加简便,还具有防尘、防震、防潮等功效。
一系列的技术改进之后,今年“八一”前夕,工作站将首批改进的器材下发部分建制旅团拉入野战环境下试用。期间,有的部队反映篮球架前端的钢支撑在运动中易磕碰到人,他们就在支撑点前端加装了海绵护套;有的官兵嗓门高,唱卡拉OK容易使功放过载,他们就把调音台上的压限和激励技术应用于器材中,使之具备了调声、降噪、补偿的功能。目前,伴着新型野战系列文化装备的研发生产,一个文化装备合作研发、联储联运、联合培训、全程维护的军地协作机制已逐步建立起来。站长王连友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研发这批新型野战文化装备,仅仅是个开端,服务保障打赢是永恒的课题,我们将继续努力。”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