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 > 新世纪周刊最新

《奋斗》:励志也时髦

  《奋斗》:励志也时髦

  ■本刊记者/余楠

  引起热评的《奋斗》现在被称为“每个80后必看的电视剧”,青春励志题材再一次成为荧屏新宠

  又一部没有在任何卫视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凭借口碑迅速走红,成为社会热点。

这部电视剧以“青春励志”的名义,先后亮相地方电视台地面频道,在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收视一路飘红,创下佳绩之后,该剧回到故事的发生地北京,于9月底登陆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国庆长假期间,该剧成为北京地区电视剧收视冠军,大结局更是以7.71的收视率完美收官。这部点亮荧屏的新剧名叫《奋斗》,在北京的播出延续了它此前在其他城市播出的出色表现,并且带动了对该剧空前激烈的热评热议。

  电视剧《奋斗》讲述了三个当代大学生陆涛、向南和华子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步入社会的奋斗故事,以及各自的情感经历。该剧直面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事业迷茫、情感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等等社会热点,因而在当代年轻人中间引起了强烈共鸣,尤其是在“80后”人群中间反响巨大。

  作为赵宝刚导演和石康编剧的首次合作,《奋斗》没有延续赵宝刚作品悲情、唯美的风格,也一反石康青春写作的残酷和边缘,走起了现实主义和温情的主流路线。赵宝刚戏称《奋斗》是他跟石康两人“拔河”的结果,在他眼里,石康最初的剧本文学性过于强烈,缺乏戏剧结构,四个月的剧本修改是他跟石康彼此说服和妥协的结果。媒体称《奋斗》是赵宝刚《别了,温哥华》之后的转型之作,石康则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同时他还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电视剧形式:这种电视剧不同于简单的类型剧,很难以归类,讲述故事的方式前所未有。

  这部由赵宝刚的鑫宝源影视文化公司投资1500万制作的电视剧被他本人称为“我近年来最优秀的作品”,身为50后的他和身为60后的石康把他们对当代年轻人生活的关照投入到了《奋斗》里,拉动了荧屏收视,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青春本身是矫情的,所以不带矫情地书写青春非常可贵。”学者戴锦华曾经这样评价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评价被很多喜欢《奋斗》的观众拿来力挺他们心中的这部“励志佳作”,在他们看来,《奋斗》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剧中的故事正在被自己经历或者正在身边发生,所在才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部电视剧不带矫情地还原了当代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生存现实,主人公的经历具备很好的情感张力,大体准确地勾勒了80后的生存状态和奋斗轨迹,剧中充满了大量80后的文化符号,面对当下对80后的误读,为80后正名作出了努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奋斗》虽然标榜励志,但骨子里还是琼瑶剧的本质。主人公陆涛的奋斗太缺乏含金量:富爸爸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事业从此平步青云;2000万的原始积累太过容易;一个毫无经验的工科学生刚出校门就呼风唤雨,主持上亿房产项目的设计,掌控几个亿的资金??男一号的故事不具备任何代表性,基本是面对并不如意的生活产生的意淫。

  面对质疑声,导演赵宝刚和编剧石康解释得最多的就是《奋斗》要传达的还是从80后身上折射出来的新的生活理念:80后追求自我,肯定自我,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追求个人价值。赵宝刚一再强调,奋斗应该是快乐的;石康坚持的则是,奋斗就是找自己的过程,成功不是挣了多少钱,是找到了自己。在众多的批评声中,导演赵宝刚和编剧石康最接受的一点就是针对演员表演提出的质疑。石康说这个戏因为台词的原因,对演员的表演太过依赖,所以演员的遴选特别费劲。《奋斗》筹备开机之前,石康自己参与了选角的工作,他亲自挑选过的演员就有两百多人。赵宝刚理想的演员阵容是年轻时的孙红雷或者王志文扮演陆涛,他们身上的那种‘各’劲恰到好处;夏琳应该是二十二三岁时的徐静蕾,她身上那种北京女孩儿谁都不服的气质最符合夏琳;向南的角色才属于佟大为,“他可以尽情展现特有的慵懒气质,再给他配个古灵精怪的媳妇儿”;华子则是郭冬临的不二人选。这个演员阵容终究只是导演和编剧的一个想象,他们共同的叹息是这个年龄段的好演员出来的太少。

  1998年拍摄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也是一部火爆一时的青春励志偶像剧,当时剧中演员除徐静蕾小有名气以外,其他主演都名不见经传,如今李亚鹏、王学兵都已独自挑梁多次担任男一号。从那时到现在,青春励志故事一直是近年来影视题材不断开掘的富矿,《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恰同学少年》等剧赚足了人气和口碑的同时,再次证明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他们附着作品的载体勇敢大胆地发出自己声音。

  地面频道播出结束之后,《奋斗》即将拉开它的卫视播出大幕。2008年1月,《奋斗》将在江西、天津、云南、重庆四个卫视频道正式播出。

  赵宝刚:

  为什么奋斗就不能是快乐的

  ■特约记者/孙冉

  外界认为他的《奋斗》是转型之作,它自己则认为是回归

  赵宝刚1972年初中毕业,和同班17个同学一起被大卡车送到了首钢,一待就是十几年。

  在那个年代,中学毕业能留在北京,还能进大厂,已经是被命运眷顾的人。

  而在首钢最艰苦的铸造车间里,赵宝刚的同学陆续因为工伤残疾甚至死去。这时的赵宝钢,心中迷茫,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虽然内心苦楚,但他表现积极,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新长征突击手”。

  “当一件事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时候,你不如选择去把它做好,只要你做了就会发现还是有乐趣在其中。”赵宝刚说。

  所以当他看到石康的剧本,吸引他的并不是紧扣了当下热议的“80后问题”,而是电视剧公映后能获得文化现象的效应。“我们提出奋斗这个概念,原来都提倡艰苦奋斗或为下一代人奋斗,今天我们不一样,我们叫愉快的奋斗,为什么奋斗就不能是快乐的呢?”《奋斗》探讨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奋斗这个词的重新认识,而这也正是赵宝刚人生的奋斗精神。

  “我们现在讲一种观念要愉快地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要很僵持,这与现在的和谐社会也有关系。比如一个人失恋了,沉浸在痛苦之中,我们就讨论你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痛苦之中呢?一个人把朋友的恋人抢走了,两人为什么要成敌人呢?其实这种关系对你没有好处,不需要的。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矛盾,就要去报复对方,这在今天都不太适合。我们去看欧洲的例子,可能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其实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单纯,而我们现在是发展过快了,人的修养还没有和社会发展同步。”赵宝刚说。

  既然是描写大学毕业生,就不能不把他们归为80后。作为过来人的赵宝刚和石康以旁观者来看这一代时,感觉这是有激情但又特别迷茫和彷徨的一代。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和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80后,身上有着时代赋予的意气风发,也有着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灰暗。

  赵宝刚对这代人的描述是:作为独生子女,缺了横向的亲情联络,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和父母交流。当他长大之后,觉得很无助,很多心里话没法解决,而同学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由于这些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突然发现当孩子上了大学以后,觉得父母说的东西是不对的,他有了一种叛逆心理。走入社会之后,觉得很彷徨。原来是靠家里指导,突然走上社会独立了,不知所措。而又觉得父母当初教育的那套不对,因为父母大多数成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这是从普通阶层来说。也就是说你都没经历过,没有成功,为什么拿那个经验来教育我。

  他们一出生就不断接受新生或外来事物。另外对人类情感的认知,过去父母讲恩爱要一生一世,但80后从小没有看到一对父母或其他同学的父母能相爱一生一世。所以他对恋爱的态度有所改变,他举不出成功的例子,对感情会采取新的态度——我今天获得这份感情就要去追随它,得不到我也不会为之消极。

  而他们又开始关注自己,怎样才能把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摆正。他就比较务实,不是有那么高的理想,而且想把自己今天的努力明天就看到结果,并享受。

  而这些投射到《奋斗》中,就有了这些被人们喜闻乐见的角色和故事。当然,也不是没有异议的,很多观众就指出《奋斗》的故事简直能用“穷爸爸富爸爸”来概括。而像徐志森这种动辄能给儿子上亿资助的情况,听起来更像美好的童话,或者俗套的偶像剧情节。

  导演有他的意图,两个爸爸的设置是要完成对陆涛这个人物的塑造。把两种情况安在一个人身上,他的思想会左右摇摆,才能产生自己的意识,是个逐步的认识过程。这其实是个金钱和情感及家庭关系的问题,陆涛最后发现还是亲情更重要,所以最终选择了养父。也就是说不是共性或个性的问题,而是把这种情况摆出来,让观众去了解,陆涛是如何去选择的。

  很多大学生给赵宝刚的反馈是,奋斗与他们的生活很相似,同时看完以后心情愉悦,对生活中的烦心事想得更开了。

  导演在宣传上给80后有这么一句话:“每天起床心里都有一片阳光,可能晚上睡觉又变得灰头土脸,但一觉醒来又洗去灰尘重新拥有阳光。”还有一句是:“我这么年轻我怕谁。”都很受用。

  赵宝刚如今回想,也许《奋斗》带给这代人的是一种心态的平和。

  《奋斗》是赵宝刚与石康首次合作,两人在剧本创作阶段经历了无休止的脑力风暴,终于碰撞出这部难以被归类的作品。

  石康说这是一部反青春剧,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那些只有感情问题、没有生活问题的青春偶像剧,而是非常严肃地反映了时下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是一部社会问题剧。

  赵宝刚则否定了外界对于他这部剧所谓转型的说法,他说其实更像自己的回归之作。从《过把瘾》开始,赵宝刚发现情感剧是90年代中国人所或缺的,于是他拍了一系列理想主义色彩,缠绵悱恻,唯美的言情剧。“因为拍现实题材还是要比这个时代稍微提前一点点。当时社会处在刚刚发展起步阶段,需要有些唯美意识的导向,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审美导向。但到现在人们什么都见过了,现在需要的是归纳。”赵宝刚说现在更关注现代,更关注新时代年轻人的心态。而这部《奋斗》就是他两年潜心思考的产物。

  赵宝刚拍戏从来没有担心过,但他这次对于《奋斗》则一直暗暗担忧。石康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偏重于文学作品的形式对于故事的情节比较弱化,而只靠人物的性格和出彩的对白取胜。这是一种对观众接受度大胆的尝试,以至于在宣传期导演得一直告诉人们,《奋斗》其实就等于《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爱我家》。

  赵宝刚那时甚至都想过这次不行就当失败一次,但人们总会在其中看到意义。他相信《奋斗》之后会有一拨跟风的电视剧出来,“不管怎么说,这部剧又开创了一个电视剧的现代写法的新思路。”

  而他接下来的新剧《表姐妹》,也是探讨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只是这一次不只有大学生,还有更多阶层如外来打工者,赵宝刚关注他们对社会的理解。

  石康:

  他们对自我充满好奇和诚意

  ■本刊记者/余楠

  我不想拍一部“一日三餐”的电影,我想拍的是酒,有度数的

  北京的房价仍然在一路看涨,最新公布的数字是今年7月京城楼市均价为11380元/平方米,在这个城市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很多人奋斗的动力之一,石康也不例外。一年半以前,石康再一次做起了编剧,“就是因为没钱,根本买不起房子,所以我写了这个戏”。这个戏就是现在火爆荧屏内外的电视剧《奋斗》。

  2005年,石康开始动笔写《奋斗》,这个剧本花费了他一年半的时间,直到2006年4月,电视剧《奋斗》正式开机。按照如今电视圈业内的均价,单集电视剧价钱大约2万到3万之间,一线编剧单集稿酬为5万一集。在石康的合同里,他的编剧报酬分成四次结算,尾款是整个稿酬的20%,前提是在《奋斗》开机之后,他必须下到剧组,根据演员的性格和台词特点一边拍摄一边对剧本进行修改。为了最后的这笔劳务,石康又在《奋斗》剧组呆了三个多月。2006年7月,拍摄结束,石康也结束了这一次“触电”的经历。

  《奋斗》不是石康第一次“触电”,2001年冯小刚贺岁电影《大腕》的编剧队伍里,第二个名字就是石康,他完成了那个剧本的第二次修改。如果深究石康的编剧之路,这个时间最早可以上溯到1993年,那个时候他在给好友唐大年写电影剧本。作为影视编剧的石康不算低产,《北京风情画》、《新摇滚青年》、《普通生活》、《英雄时代的终结》、《湄公河历险记》都出自他的笔下,只不过知道这些作品的人很少。

  喜欢《奋斗》的观众以80后居多,这些成长于开放年代的独生子女在剧中找到了共鸣。石康身边有很多80后的朋友,他从心底喜欢这样一帮年轻人,他觉得是这帮孩子让这个时代变得非常多元,他们一路催生着新事物和新观念,赵宝刚导演也感叹过,“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奋斗》的主人公都出自石康的生活,“他们都有原型,都是我的朋友,或者朋友的父母”。《奋斗》一剧涉及了14个家庭,剧中最生动的形象之一向南就出自他生活中最好的一个哥们儿。

  为了写一个贴近自己内心和当下现实的剧本,石康拿着采访机,在2006年大半年的时间里穿梭于厦门、上海和北京,接触成功的生意人,尤其是地产商人。“这些人其实是一些对商业社会很有想法的人,他们深谙游戏规则,知晓世道功利,”石康觉得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听一听他们的奋斗经历。在上海,石康走进LOFT,看见了当代年轻人全新的生活状态,“上海的LOFT还要前卫,还要完善”,这些后来都走进了《奋斗》。

  在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个至今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叫做“先锋写作”,1968年出生的石康曾经是先锋写作的一员,他和余华、北村、张驰、鬼子还有其他几乎同龄的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之风。这些青年作家勇敢尝试汉语表达的可能,大胆书写个人体验或者用想象力装点故事,令当时的文坛面貌丰富充满活力。

  “《奋斗》就是这么一部戏,它等于石康+赵宝刚,石康负责心碎、贫,赵宝刚负责漂亮、钱。”这是众多对《奋斗》的评论中非常中肯的一条。尽管最后演员完成的剧本和故事结构很多来自导演赵宝刚的职业经验和个人风格,但石康的个人风格仍然在这个植根于北京的故事里得到了酣畅的体现,也正因如此,演员的台词功底遭到了挑战。《奋斗》的主人公都是刚出校门的二十二三岁的大学生,这让很多人觉得这部电视剧是献给80后人群。但是,那些嘴里念着电影《追捕》里的台词以及诸如“大鸣大放”这些时代话语的主人公,再怎么衣着时尚、观念前卫,他们仍然只是石康从生命记忆里挑选出来的创作对象。不管他们穿着如何新潮的服饰、留着如何哈韩的发型、流传着怎样的新鲜词语,石康仍然强烈地把自己的成长烙印打在了每个人身上,用他的话说:“青春的本质是一样的”。

  石康仍然没有住进他的新房子,他在写一个新戏。剧本的构思来自黑泽明的《七武士》,故事的发生年代放在了北伐时期,这次合作的对象是电影《光荣的愤怒》的导演曹保平,“你到时候看把,那绝对又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东西。”走出《奋斗》的石康更加自信。11月底,电视剧《奋斗》的同名文学小说即将出版上市,这部70万字的小说是石康目前最长的作品,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小说保持了剧本的原貌,剧中删减的戏全部获得了保留。

  卡尔维诺说每一个选择以写作去表达内心的人都渴望写一部永不降落的小说。这样的理想也存在于石康的心中,他的愿望是写一部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小说。谈到他已经问世的那些出版品,他说了四个字:都是垃圾。他觉得那些作品是不可能流传下去的,不过他不会放弃,这个才是他内心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奋斗》现在被称为“80后必看的电视剧”,这是你的初衷吗?

  这个戏是写给一切年代的年轻人,只要他正年轻或者曾经年轻过。其实青春的某些特征是完全一样的,它不属于哪个年代。

  你眼里这些完全一样的青春的特征是什么?

  孤芳自赏,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被情欲所控制,对自己充满信心,觉得世上无难事,但是只要受到一点挫折以后就会感到非常挫败。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创造力也是最强的,对新鲜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去尝试和探究。

  有些观众看完《奋斗》以后表示,不认同现在的年轻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你怎么看?

  我想他们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原因主要还是戏里传达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处事为人的态度。比如在过去的年代,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宽容,对很多事情采取非常狭隘的一种判断标准。但是现在是一个很多元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人都是复杂的,我们要做的还是一个严肃的作品,我们只是提供一个理解途径,或者一个讨论窗口。戏里的人物都看重友谊,他们把爱情和友情分得很清楚,米莱最好的女朋友背着自己跟男友在一起,但是最终她还是原谅了他们;华子的女朋友也嫁给了自己唯一的生意伙伴,他最后还是参加了婚礼,接受了他们。这些事情如果是在从前,发生在上一辈人身上,他们会将对方妖魔化,年纪大点的人很难做到。

  你个人表示你认同和喜欢80后,为什么?

  80后在很多方面做得比我们都好。这些人让上一辈看不惯,很重要的就是因为80后有自我。如果上一辈有自我,文革就不会发生。80后现在在给60后和70后打工,但是他们在成长,这种力量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80后跟上一辈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自我。你可以看看,80后他们会很认真地看一些心理学的书,他们对于自我充满了好奇和诚意,这一点,60后、70后都不如他们。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就是疯狂地看教科书,拿高分,毕业了找个好点的工作,认真挣钱,80后不这样。我们还是需要一些挑战现有价值观的人,这个需要自信和胆量。面对80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我们还是应该多表现出一些善意和支持,武断地指责和挑剔很不得体。

  有观众认为主人公陆涛的奋斗历程太顺利,缺乏含金量,你认为呢?

  这是一个很世俗的看法。富家子就不需要奋斗吗?李嘉诚的儿子不是一样需要奋斗吗?养家糊口是奋斗,养车供房是奋斗,爱情、人生都是奋斗。认为陆涛的奋斗缺乏含金量,这还是以前非常庸俗的判断标准,他的奋斗不是在于有了2000万。陆涛不是软件工程师那样的一个技术工种,他属于创造性人群,中国一直不重视创造性的人群,认为他们太古怪。当然,艺术家都很极端,我认同这个人物有些做法很极端,如果你是他,你和他一样偏执。每个人的奋斗目标不一样,最艰苦的奋斗就是发现自我。陆涛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发现和发展自我,这是他的奋斗,这种奋斗比眼睛看得见的那些物质上有进账的奋斗含金量更高。我们的故事还没有完,我已经写完了续集的故事,你可以看到,陆涛一直在成长。

  有人觉得陆涛对夏琳的感情太缺乏根据,不可信,向南放弃瑶瑶选择前妻也十分虚假,这些在你看来算硬伤吗?

  陆涛对于夏琳的感情很简单,这就是生活,俗一点说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生活中经常是这样,我们看见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爱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但是旁边的人始终想不明白,她到底哪儿好,你为什么喜欢她?向南那场戏是硬伤,我承认。这之前有几场很重要的戏被删掉了,我也问过赵宝刚,他可能觉得对于一些年纪大的观众,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删掉的那场戏是夏琳跟杨小芸关于“到底谁浪漫”的一段很长的戏,杨小芸说陆涛浪漫,夏琳说陆涛是工作狂,一点都不浪漫,后来又讨论华子,华子也不浪漫,最后的答案是向南是最浪漫的,他的想法永远跟别人不一样,那场戏是杨小芸很重要的心理转变。还有就是演员的表演问题,小璐那场戏的表演缺乏说服力,那场哭戏很难,是有层次的,向南说“我从来没见你那样伤心地哭过”,得让人感受到这种力量才可信了。

  《奋斗》让人看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迷茫,你在青春期最大迷茫是什么?

  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出生于1968年,小时候我看了很多电影或者电视,我看那些英雄,那些大人让我们需要去接近和追求的一种人生,我不知道那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活着?我必须要那样过一辈子吗?最后我找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现在40岁,我解决了一些迷茫,但新的迷茫又来了,这就是人生。

(责任编辑:王伟)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赵宝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