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达喀尔11月4日电(记者陈顺 徐小军)成片的稻田飘着稻花的清香,鸭群在人造湖里尽情嬉戏,大片鸡舍里“咯咯”声此起彼伏,瓜地里躺满了硕大的花皮西瓜……,这是记者在中非共和国一家中国农场看到的情景。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向非洲很多国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在非洲建立了90多个农场,中国在中非共和国建立的这家农场就是其中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推行“走出去”的改革开放战略,鼓励农业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农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
中国农业企业利用优惠贷款、合资合作等新的援外政策,纷纷到非洲国家开发农业项目,既帮助非洲发展了农业生产、培养了当地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中国农业企业在国外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了国际竞争能力。
此类项目主要包括赞比亚农场、加蓬木薯加工和农业发展项目、坦桑尼亚剑麻加工、几内亚农业合作开发、加纳可可豆加工、尼日尔棉花种植、喀麦隆综合农场等。非洲现有耕地2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四季宜牧的草场约9亿公顷,水资源占世界水力资源蕴藏总量的五分之二,具有较优越的农业发展自然条件。非洲大陆许多地方几乎适宜种植世界上所有品种的粮食、蔬菜及果木。
但由于过去长期的殖民统治,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实行单一种植,有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刀耕火种和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迄今尚有80%的非洲国家和地区粮食不能自给。
非洲联盟将农业和市场准入、基础设施、资本流动、人力资源并列为非洲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农业位居第一。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约20%的人口,具有较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因此,非洲国家企盼能与中国加强农业合作,提高其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缓解粮食危机,摆脱贫困,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非农业互补性很强,合作势头良好,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由于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农业机械水平较高,有一部分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农业技术非常适合非洲国家的国情和目前的农业开发。
在2006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3年内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这一援非措施正在得到落实。例如,在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36公里处的桑加勒卡姆中国援塞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示范田里,白菜、黄瓜、芹菜、豆角、韭菜、洋葱和萝卜等蔬菜长势喜人,在此接受培训的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对此赞不绝口。
中国专家目前已开垦出6亩蔬菜种植示范田,栽种了25种蔬菜,分3批培训了当地180名农民技术员,这些技术员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所在的村寨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菜农慕名而来,主动要求参加技术培训班,还有人专程邀请中国专家到其村寨的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稻米是塞内加尔人的主粮,但是塞内加尔的水稻生产只能满足本国消费需求的40%,每年都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大米。中国农业专家正在塞内加尔北方的波多尔地区建立3.7公顷的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尝试帮助塞内加尔大幅提高水稻产量。
目前,一些中国私人投资者也将目光投向了非洲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塞内加尔的一位华人在首都达喀尔附近开办农场,使用铺地膜的方法防止灌溉水渗漏,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他培育的无污染瓜果和蔬菜很畅销。
塞内加尔农业和乡村发展部长哈迈特·萨勒在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对新华社记者说:“非洲其他国家也同塞内加尔一样,渴望学习中国丰富的农业发展经验,达到粮食自给,摆脱饥饿和贫困。随着中非农业合作的广泛开展,相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