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界资深评论家陈小波演讲 |
著名摄影家高磊 |
陈小波高磊阐述中国影像历史 纪实影像记录每一个特殊年代
主持人:谢谢Daniele Bourcier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法国的动态,接下来我们有请新华通讯社的高级编辑,也是著名的照片颇有鉴赏和理论评述的人士陈小波女士给大家做演讲,欢迎!
陈小波:谢谢!大家好!这么一个专业的讨论让我来发言,我也是很荣幸。
陈小波:今天因为只给了我10分钟时间,我就没有带图象来。其实我刚刚还在底下后悔,我应该带一些中国的图象给大家看一下。我是想讲的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刚才主持人说就不翻译了,让我连贯的能讲下去,因为在座得更多的是我们自己人。
陈小波:我想从年代开始讲一下,就是中国在20年代到30年代的时候,中国已经发现了跟国际摄影界,跟世界摄影即时同步的这些人,这样的人代表的有几个人,我想有四五个人,一个叫作张学本,这是一位上海职员,用十年时间,在西藏以外的藏区进行采访,采访了十年,他的影像是70年以后发现的,现在70年以后别人发现他的这个事件成果档案的时候,认定他是中国最重要的纪实先驱。还有孙明钟先生,在37年到45年利用四次科考,每一次科考都长达三万公里,他的摄影成果也被人视为珍宝。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一个人,是在25岁就失踪在抗日战场上得这么一个叫方大增得这么一个人,80年代的时候,她的妹妹在一个北京胡同里住着,在一个小方盒里发现一千多张照片,她的哥哥就是方大增,25岁就失踪了,25岁之前拍摄的作品,无论战场上还是社会上的一些表达社会民生的一些作品,证明了这个人是一个影像的天才。当然我们有记录的还有西藏的一个叫做德木的活佛,他的儿子现在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当时这个德木活佛拍摄的照片,到目前为止认为是纪录西藏的最经典的作品,可惜今天不能看到。
陈小波:在40年代中国的纪实摄影主要表现在战争摄影上,我用很长的时间翻阅我们新华社200多万张照片。其中最令我惊奇的就是中国的战地照片,就是40年代的战地照片,以沙飞、史绍华、袁克东为首的这些摄影家们,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当时美国有一个以战地摄影为著称的卡帕,他的最著名的语言就是如果我们拍的不够好,就是因为我们离的不够近,但是我在翻阅我们新华社的战争照片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有一个卡帕,中国有一群卡帕。现在他们的照片,我觉得我们关注和整理的都不够。
陈小波:50年代中国解放了,这个时候中国受政治的影响,中国这个时候主要是新闻摄影开始代替纪实摄影。为意识形态服务可能是中国那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但是当时产生的一些摄影家,五六十年代,张主道、小庄、李政慎、翁乃强,还有新华社的一些摄影师们,虽然他们拍的是新闻照片,虽然他们被当时的历史所限制,中国的纪录在当时有很多的缺失。但现在我刚刚提到这些人名字的这些摄影者,现在他们的照片价值连城,已经开始在中国的拍卖会上有了很高的价格和传播的价值。其中李正圣的《红卫兵》这样一本书,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的那段教科书。很遗憾的是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在纪录摄影的那个缺失,是中国摄影史上现在非常大的一个遗憾。
陈小波:70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一场著名的运动,就是四五运动,使中国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开始有了一些觉醒。以李晓宾,王苗为代表的北京一些摄影师和上海的摄影师开始一些,就是不在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摄影到现在这些作品都成为精品。
陈小波: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走向蓬勃发展的这么一个阶段。因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升了摄影得更加深入,主要表现在拍摄的作品广度和深度上。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些非常著名的摄影师在这个时候就诞生了。他们有的人可能用一生来拍一条河流,比如朱宪灵这样的摄影师,吴家琳这样的摄影师就在云南拍摄,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一个摄影者。广东的安哥他拍摄在中国改革的前沿,广东省他拍摄了非常多的经典的一些瞬间。当时在80年代中国和越南边境上有一场战争,一个叫柳军的摄影者,拍摄了军事方面的摄影,现在至今让人看起来,仍然是激动人心的。这个时候还有一些西部的摄影家,侯登科,胡武峰,以他们两为首的陕西摄影者,居然在后面成为一个学派,他们就叫陕西摄影学派。侯登科用很长的时间,来拍摄一个人群,就叫做麦克,可能这个麦克,侯登科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人们一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提到了他的麦克,因为那个麦克是几乎用他的生命来纪录的。这个时候还有河南的摄影师余德水,他也是纪录黄河,只是纪录河南境内的一段黄河。同时河南也产生另外一个大师叫姜建,他的特征就是环境肖像,中国现在非常多的摄影师来都走的姜建的这条路,用环境肖像这个方面来纪录一些场景,一些有中国特征的一些场景。
陈小波:曾经在铁路上工作的一个叫王夫生的一个人就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这组题材到现在为止,在同类的题材上,应该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作品,陆袁顶先生是上海人,他纪录了上海人现在成为很多人去效仿的一个标本。四川的陈锦先生他拍摄的茶馆,他自己就是一个茶客,他常年就在茶馆喝茶,看别人,然后完成了自己的纪录。年轻的一个回族摄影家王珍,也是用八年时间纪录了他生存的一个民族,在西海部地区,他纪录她的回民的生活状况。
陈小波:我说的这些意思,就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国家开放的形象,能够使得我站在这儿,能够连连不断的说出非常著名的摄影师著名的名字,而这个是在50、60年代的中国摄影史上不能想象的。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新闻摄影,我经常觉得中国的新闻摄影和中国的纪实摄影联系的非常紧。这个时候在中国的新闻摄影,北京以王兰鹤和严光为首的中国目前来讲,还是中国新闻摄影两面旗帜仍然没有倒下,他们从80年代就开始纪录中国发生的所有的大事,也纪录他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与他们同步的是上海的记者雍和,一个城市因为有一个摄影者而骄傲,我觉得能担当得起这个名称的就是上海的雍和。
陈小波:讲得很快,只是把他们的名字提到,我觉得对我来讲已经是很荣幸的事情。21世纪纪实摄影因为中国得更加,经济更加的发展。中国的纪实摄影进入非常多元和蓬勃发展,许多年轻摄影者,这个时候进入了成熟期。这个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是很多的摄影家开始掌握了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些方法来进行拍摄。他们这个时候的拍摄已经不是那个零散的没有章法的。比如说我们了解的叫做黑名的一个摄影家,他16年出版了16本摄影集,从刚开始的简单纪录,去年出版了一百年的新村子。他的这本书引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些社会学家的注意。还有一个年轻的女摄影家叫画儿,用五年的时间,在泸沽湖旁边,在28户小村庄里呆了五年,完成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纪录。她的著作也是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陈小波:这个时候我们发现21世纪以后,中国的摄影家可能不仅仅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动了,而且进入了更加广泛的一个范围,进入了学者的目光里头。我觉得还有一些比如说纪录三峡是中国90年代以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的摄影师纪录了三峡的拆迁过程,变迁的过程。其中两个年轻的摄影师叫金永泉,还有一个叫严长江,他们的纪录就是超越摄影的一个纪录。
陈小波:我想中国的年轻摄影师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纪录摄影的可能不只是我刚才讲过的几个人,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摄影。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国在80年代以前,从事摄影的人大学学历的几乎是寥寥无几。我记得我8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分到新华社的时候,无论是我们单位还是社会,当时我们一下来了十几个二十几个人,都像一个喜讯一样,因为当时摄影界被称为是没有文化的一个队伍,从80年代以后,有很好的知识结构的一些人参与了中国的摄影,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我们现在可以在中国的南方的一些城市里面看到学历很好的摄影者,在北京现在也有越来越多。
陈小波:21世纪以后,我觉得我刚才讲的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个就是摄影者他掌握了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纪录。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一个状况,就是更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法来纪录不是承担那么更高的责任感,更重的那种负担的情况来拍摄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他们有的是在黑夜里头进行拍摄,有的时候就自己的家里面拍摄自己的亲人和自己朋友的生活,然后这种纪录也被看作是很有意义的。
陈小波:我们现在看到的,刚才我听到韩教授在问中国摄影报的一个编辑柴主任,他就在陆琳的作品,陆琳是现在引起很多人重视的一个摄影家,可能韩教授在问为什么这样一个纪录为什么引起人们的重视,我想是21世纪多元文化允许的一个状况,而且我可以跟韩教授说,现在可能不是他一个人在这样做,是由一群人,甚至是成千上万的人在纪录自己身边的事情。
陈小波:我们如果看一下美国摄影的新纪实摄影,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可能中国现在的年轻人走得可能正是这么一条道路。我想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中国的摄影,实际上我是想,因为我不是特别知道在座的人对摄影的那种热情有多少或者是想知道中国纪实发展愿望有多少,其实我今天讲的题目应该是在中国纪实摄影史上,那些不该忘记的名字和我们应该知道的简单的事实。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小波女士对中国当代摄影界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因为时间紧张关系,我们还剩下最后两位发言者,我们不得不将他们发言权利从10分钟降到8分钟以内,首先请著名的摄影家高磊先生就影像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进行发言,大家欢迎!
高磊:大家好!感谢新摄影,感谢CC组织,也感谢我的朋友给我这个机会。刚刚听了陈小波老师的话我很感动,因为跟她有一年没有见面了。我想讲的东西,我想讲一个故事,讲到摄影的话,话题很多,五分钟之内讲完不可能,小时候我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员,那个时候我们演节目,报幕员上来说笛子独奏《香山的红叶疯了》,后来报幕员改了应该是笛子独奏《香山的红叶疯了》,这样一种现象叫做香山的红叶疯了,这种就是误读,这种误读往往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比如外国人学中国人打麻将,我们打扑克也没有把K、Q变成皇上、麻将。摄影是外国人发明的,虽然学术界和理论界争论,到底是1820年还是1839年由德盖尔发明的,这个不用谈,但是是外国人发明的,谁发明一个游戏,谁制定游戏规则,我们就按照他的来玩要不然肯定出问题。我并不同意中国摄影界对一个摄影方式定义,叫做纪实摄影,因为没有纪实摄影一说,纪实摄影来自于什么词呢?这个词是出现在30年代,二次大战期间,就是美国派遣一支远征军,由指挥将军指挥,以及他的下面有飞虎队,每个飞行员有一项任务,飞机下坠的时候,要用飞机机枪对准飞机有摄影,因为有摄影机,这些图片已经被美国国会捐赠给中国,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在具体的地点是谁驾驶哪种型号的飞机,怎样坠落的,都有非常精确的纪录。这些东西的拍摄根本没有庄学本本人最先的一个预见,见到了,纪录下来,作用是供后人研究和了解,是一个误证,带有误证特征的叫做文献。
高磊:1937年8月15号莎菲在中央日报发表一篇文章,首先提出摄影的武器论,这是一个信号,我们可以把摄影在它的纪录特征上,附加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表达。莎菲想表达什么东西呢?他想激起全国人民抗日斗志,只要我能表达出我自己的观点,我可以用尽一切手段。所以后来有人在质疑莎菲的作品是反拍,他说我拍照片的目的是激励斗志。因为那个时候在西方有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这个人就是罗伯特卡帕。莎菲就是观念摄影,我们从历史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必须回到历史原点,给摄影一个定义,那个时候只有一组新的定义就是叫做宣传摄影。很可惜这个字是贬义词,因为是后来被滥用被称为贬义词,这种滥用在中国和世界上同样都被滥用,比如美国政府,美国总统局派遣十名摄影师拍摄美国的二战以后的一种萧条的景象,实际上美国总统不想激励美国人战后复苏的信心,但是给摄影下达的任务,要让大家看到,每个人都是有信心的,生活会更好,按照他的意愿拍摄,只有一个人没有这么干,这个人就是罗伯特富兰特。
高磊:在中国把摄影的这种宣传方式做到极致的是文化大革命,所以我们这个摄影,中国的摄影实际上跟世界的摄影在很大层面上的同步。是完全同步的。有人会提出来,斯密斯拍的乡村医生是什么?那是报道摄影,比如谢海龙他们拍摄的是什么东西?新闻摄影。跟纪实摄影和文献摄影有什么区别呢?区别是在于一个你是在什么层面上拍摄。摄影分三个层面,我们手上拿一张纸叫做图片,你可以用机械,可以用数字的方式,这个叫做摄影术。所产生的物体,什么东西使得你去拍摄呢?因为你脑子里有一个影像,实际上我今天来了以后,看的所有的这些照片,里面有很多是photoshop的痕迹,我最感动得就是350名家长躺在地上。当时有人质疑这个照片好像是贴上去,这个贴不贴没有关系,他把话说清楚了,你是用影像写作的作家,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