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
安宁基层组织建设破冰,政府给村干部发工资
10月29日上午,云南省安宁市召开了农村干部工作会,1000多名村组干部齐聚一堂,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交流。
“三骂”干部
在村委会汇报完工作,马宗权匆匆回到了村里,“昨天的会议内容还没来得及跟村里传达,这两天太忙。”马宗权说。
马宗权是安宁市连然镇极乐村委会狮子山村民小组的组长,他口中的会议是指头天上午安宁市召开的农村干部工作会。从5月份开始,这样的会议安宁市已经召开了好几次,每次开完会,马宗权总是激情澎湃,“感觉自己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
马宗权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干了10几年,在今年5月份之前,他每月仅领取80元的财政工资,加上村里的其它补助,每个月的收入在400元左右。“一个月400块钱,你说能做什么?连生活费都不够。”马宗权说。而马宗权每个月400块钱的收入对于安宁市一些以农为主的村民小组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这些村小组的组长每月除了80元的岗位补贴,财政上很少再有其它经济来源。
“所有村小组长没有一个是专职的,主要是收入太少,如果不做点其它的,一大家子人怎么办?”马宗权说。这意味着,在以往的工作中,作为党建的最基层,和马宗权一样的村小组长们只有一边为日常生计奔波,一边兼顾小组长的职务,而无法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安宁市委书记李喜在分析村、组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时说,村、组干部以往被戏称为“三骂”干部,干不好工作被上级骂,群众不满意,被群众骂,收入低,回家被老婆骂。针对这种情况,从今年5月份开始,安宁市对基层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加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李喜说。
“改革带来的变化很大,至少我们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马宗权说。现在,马宗权的财政收入从以前的80元增加到了400元,虽然对于极乐这样一个靠近市区的村委会来说,400元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小组,这样的财政保障已经“不错了”。
然而,安宁此次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变革不仅增加村、组财政收入那么简单。“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参加了3轮全市范围内的基层干部培训,现在不管你走到哪个村,都可以感受到村、组干部的工作激情。”马宗权说。安宁市真正考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只是安宁市实现这个目标所跨出的重要一步。
村、组干部工资纳入市级财政
安宁市的这一改革源于今年1月在安宁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通过的一份名为《关于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文件。该文件以第三届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围绕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一个核心,建立了财政投入、选拔任用、培训提高、监督考核四项机制。“《决定》突破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瓶颈,迈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李喜在总结《决定》给安宁基层组织带来的变化时说。
《决定》在安宁主要引发了三大变化,其中干部待遇的提高是最大的一个变化。据安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董朝荣介绍,在《决定》实施之前,安宁市在职的村(居)“两委”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岗位补贴为650元/月,而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一肩挑”的岗位补贴则仅仅是80元/月。《决定》实施之后,安宁市配套出台了《关于调整村(居)“两委”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和村(居)民小组干部岗位补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相关文件,制定了新的岗位补贴标准。而《通知》的核心内容便是,从今年5月起,安宁市基层组织党建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
这些相关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安宁市村组干部岗位补贴在过去的基础上翻了一翻,在职的村(居)“两委”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岗位补贴增加到了1200元/月,而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一肩挑”的岗位补贴则增加了5倍,达到了400元/月。同时,安宁在全市基层组织范围内实行绩效联酬,优劳优酬,各镇根据经济条件,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结合年终工作考核情况对村组干部实施奖励。这一系列改革之后,安宁市基层组织干部待遇得到了明显提高。
据李喜介绍,提高干部待遇,安宁市实现了由“选人”向“留人”的转变。“以前我们的村组干部被戏称为‘三骂’干部,干不好工作被上级骂,群众不满意,被群众骂,收入低,回家被老婆骂,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改变这种情况。”李喜说。
安宁市的“留人”政策不仅仅体现在补贴金上。“安宁市还为村组干部提供养老保险,村组干部连续缴费10年(任职期间,财政出大头、个人出小头,离职后则反之,也可退保,领取一次性补助),到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后,每月可领取300—350元的养老金。”董朝荣说。
1800万元的流向监管
安宁市将村、组干部的工资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不仅使村、组干部在收入上有了保障,而且对于原本支付村、组干部的村级财政来说,无疑大大减轻了负担。“极乐村这样临近市区的村委会,财政比较宽裕,支付干部工资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对于贫困山区的村级组织来说,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极乐村委会书记杨永华说。
据安宁市委组织部的徐文泉介绍,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由于没有太多的集体收入,平时财政主要是靠上级拨款,除了支付干部工资,村级财政还必须承担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因此长期以来,贫困区的村级财政显得非常紧张。“村、组干部工资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后,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村级财政的压力,这部分节省下来的费用,将被用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村一级的财政。”徐文泉说。
安宁市委组织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安宁市基层组织党建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后,每年将按地方可用财力的2.5%核拔。而今年,安宁市已经向基层组织投入了1800万元,在去年基础上净增了1200万元。
然而,在大笔经费直接划拨农村基层的同时,也有干部提出担忧:“村一级财政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1800万财政拨款到位后,如何对经费的去向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这也正是安宁市委书记李喜目前正在考虑的首要问题。在10月29日的农村干部工作会上,李喜坦言,假如只有改革,而没有一项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必然无法长久。“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对村‘两委’干部还缺乏长期有效、切实可行的监督约束机制,村民代表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村务的渠道不畅,民主决策不规范,民主监督的渠道比较单一,形式上处于事后监督,监督效果不佳。”李喜说。
为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决定》实施半年后,安宁市委组织部起草了一份《关于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强化村级组织职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讨论稿,《意见》对安宁市村级组织的职责和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村级组织实行目标管理和严格的量化考核标准,以及完善了奖惩机制。“《意见》的先进性在于加大了民主监督力度,以财务制度为例,我们在基层建立民主议事、民主理财小组,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接受民主的监督。”董朝荣说。
目前,《意见》虽然还在进一步讨论中,但无疑,一旦《意见》通过并实施,将对《决定》和《通知》两大重要文件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安宁市农村基层组织改革的顺利进行。
安宁基层的“政治奔头”
然而,只在财政上进行改革并非一本万利。正如安宁市委宣传部一位干部所说,对基层增加如此巨大的投入,就要物有所值。
“这是一项对基层人力资源的长期投资,提高村、组干部的待遇只是这项投资的第一步。”李喜说。
据了解,从今年5月起,安宁市就开始对1028名村、组干部进行轮翻培训,目的是为了在基层组织中实现由“有人做事”向“如何做事”的转变。用安宁市一位干部的话说,“这是让村、组基层干部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得起这份收入”。
安宁市基层组织党建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后,安宁市的村、组干部人员配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董朝荣介绍,安宁市村“两委”换届后,“两委”主要领导“一肩挑”比例由换届前的4.8%提高到了91.6%,全市420个村(居)民小组、387个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实现书记、组长“一肩挑”256名,占66.1%。“大力推行‘一肩挑’可以说从制度上消除了‘两委’矛盾的根源,逐步理顺了‘两委’关系,减少了内耗,大大降低了村级组织的运作成本,基本实现了村级组织减员减负和提高工作效能两者的有机结合。”董朝荣说。
此外,安宁市村(社区)“两委”成员、工作人员交叉任职或兼任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的比例也大幅提高。根据《决定》的指导思想,安宁市有计划地从村组干部中选拔政治坚定、工作出色、群众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村(社区)干部,作为镇领导班子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锻炼。“今年市里提拔了2名村干部任副镇长,有3名优秀村干部进入了镇公务员队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村组干部除了在经济上尝到甜头,同时也在政治上有奔头。”董朝荣说。
本报记者 李冬/文 胡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