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乔在家中
“乔走了……”8月29日,这句只有三个字的信息,在韦尔乔的朋友之间传递着。韦尔乔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一位优秀的心脏内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画家。在处方笺的正面,他为病人解除肉体上的疼痛,而在其背面,他则用钢笔勾画灵魂。韦尔乔的“处方画”,先后被用作马原、周国平、韩少功等著名作家、学者作品的配图。
“他的作品,每一根线条都敲得响……”面对韦尔乔的作品,著名漫画家丁聪由衷地说。
只有43岁的尔乔,身材高大,心地善良,所到之处总是充满笑声,他生命的乐章正渐入高潮,怎会戛然而止?
一句玩笑发现的噩梦
去年秋天,韦尔乔的一个朋友由于咳嗽很久未愈,来做进一步检查。
韦尔乔马上带着朋友照了X光,“没问题!”X光片室的同事语调轻松地说。韦尔乔一听如释重负,喜欢开玩笑的他用力拍了拍朋友的肩,大声说,“我让你们看看一个健康人的肺是什么样!”一边说,一边兴致勃勃地站到了X光机前。
室内非常安静,机器上下移动的声音格外清晰,时间仿佛过了很久,韦尔乔刚想开口说什么,就听同事埋怨道,“尔乔,把你的胸牌给摘了!”轻轻一句话,剑一样击中了敏感的韦尔乔。他清楚,自己这天根本没有戴胸牌!
很快,韦尔乔被告知右肺有一处“占位性”病变,是早期肺癌。在《病中吟》一文里,韦尔乔描述了自己那一刻的想法:“我以为我早已把那些(医学)知识彻底遗忘了,而它们就像是侏罗纪出土的某种裸蕨科植物的种子,黑黢黢的,似乎早已经碳化,不料有一天种子突然绽开一道裂隙,里面无数的孢子,蓦地铺天盖地向你袭来,令你无法躲避。”韦尔乔接受了手术,第四次手术仍然没能阻止癌症的急剧恶化,不到一年的时间,癌细胞已广泛转移,韦尔乔无法站立,瘫痪在床三个月后去世。
一位善良的好医生
韦尔乔平均每天要看90个门诊,患者从不称呼他“韦大夫”,而是亲切地唤他“尔乔”。不少病人都记得这个和善幽默、长发及肩的大夫,“生病的人,一般心情都不好,但尔乔几句话就能把他们逗笑了,让人感到亲切温暖。”
韦尔乔曾数次抢救过心脏已经停跳的病人,当病人家属已经放弃希望时,他仍然口对口地为病人做人工呼吸,直到救活。
1997年,韦尔乔的画开始小有名气,患者称呼他“大画家”。不过他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医生,常以“曾连续三年被评为技术能手,大照片贴在院里的光荣榜上”来标榜自己,还总爱拿了大部头的英文专著,到同事那里往桌上重重地一放,底气十足地说,“这里所有的词儿,别管多么稀奇古怪、犄角旮旯儿的病名,你随便翻,随便问,我都能用英文答上来。”同事原晶回忆说:“尔乔记忆力相当惊人,英文特别好,和外国留学生用英文探讨文学艺术,那水平让留学生都惊讶。他还会唱京剧、豫剧,有一次模仿赵本山的小品,惟妙惟肖。”
名气越来越大的韦尔乔,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汇款渐渐地多了,他呼朋唤友到附近的火锅店大快朵颐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朋友高岩回忆说,“在人声嘈杂的小饭馆里,尔乔一边喝啤酒一边啃鸡架,一脸陶然。”
韦尔乔的朋友多,而且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医院里的清洁工小丁有轻微的智障,只有韦尔乔常常和他搭话。小丁结婚时,给医院的员工们发了请柬,然而,只有韦尔乔带着精心选购的礼物欣然参加婚礼——那天,他是医院里唯一的嘉宾。
不妨留些阳光给自己
韦尔乔在《病中吟》中认为,自己患肺癌的原因,是由于一直在用一种刺激性强的液体作画,“黄澄澄的药水,被棉签均匀涂抹在事先用蓝墨水处理过的处方上,一张画下来,每每弄得鼻塞喉痒,泪流满面”。
表面上总是很阳光的韦尔乔,却把夜晚及其当成画作的主题。每次值夜班时,虽然也有护士和其他医生在,但他常感到整个大楼就只有他一个人,四周空荡荡的。医院门口的老槐树和悬在树梢上的月亮,定格成了画中的两个主要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或坐或卧着一个穿旧式长衫的男子,没有五官,只有简约的轮廓,看不出表情,你却分明会发现,那里其实有着孤寂、哀伤……“这是我的内心独白。”韦尔乔说。
或许是大道至简,韦尔乔笔下诞生的这些线条简单,看似几笔勾勒而成的画作,仿佛横空出世,浑然天成。“我从小就喜欢随手在废纸上画点什么。后来,这些信笔涂鸦的玩意儿被一些画画的朋友看到,把它们拿到美术刊物上发表。这使我这个平时胆子很小的医生出了回风头。”
充满艺术家气质的韦尔乔有一颗不羁的灵魂,内心追求完美,画不好了他会焦虑;抢救病人失败他就会难过、自责……在他病重的日子里,好朋友张辰宇特意从南京飞到哈尔滨探望他,而他则坚持把好友挡在了门外,始终不想把自己痛苦的一面展示给朋友。“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理想主义者,内心对完美的追求到了极致。然而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尔乔的死也让我们反思:在把阳光播撒给别人的时候,不妨留些阳光给自己。”张辰宇说。
链接:韦尔乔,1964年生于哈尔滨,因患肺癌于今年8月辞世。为10余本书配图近5000幅,绝大多数在值夜班的空闲时间里绘成。韦尔乔为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绘制160余插图,让他一夜成名。
(摘自《健康时报》2007年第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