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远飞来寺旧址出土了5座袖珍佛塔。清远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昨天向记者展示这批珍贵文物时透露,根据其造型和黏土烧制工艺初步判断,佛塔应为隋唐时期文物,极有可能为当年寺院的供奉物品。
初步判断为隋唐文物 新出土的佛塔每座高约10厘米左右,均呈现三层圆顶,有精美的釉彩,它的基本造型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虽在地下已沉睡了上千年,但外观依然古朴趣稚。
据清远市博物馆黄敏强馆长介绍说,这些佛塔是在飞来寺旧址的溪谷中发掘出土的,对研究飞霞山的佛教文化变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即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新出土的佛塔文物在烧制与造型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另外,这一时期的塔逐渐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飞来寺文物埋藏丰富 早期文物的发现,再次见证飞来寺的悠久历史。在发现佛塔文物之前,当地曾有农妇上山劳作时在此处发现了汉代瓦当等文物碎片,清远文物工作者根据线索多次到场发掘,也出土了明代铜佛像等一批不同历史时代的文物,多次文物普查表明,飞来寺有着丰富的文化沉淀层,作为岭南著名古刹,也经历了自然灾害和朝代更迭的多次兴衰变迁。
历史上飞来寺一直建在陡峭的山谷出口,周围岩石风化强烈,泥石流物源丰富。一旦山洪暴发,强劲的泥石流强抢山口,飞来寺便首当其冲。自明代以来,北江进入洪水多发期,飞来寺频遭重创。
1997年5月8日,飞来寺被泥石流冲毁,千件珍贵文物沉没北江。经过两年重建后的飞来寺改换新颜,重新矗立于峡江北岸。
资料 根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古寺在北禺半山中。宋大观后,为方便老弱善信进香礼佛,于江边另创殿宇,最初的殿宇很小,到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大规模扩建,因而成为岭南巨刹。(记者曹菁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