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也就是中国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和高速磁力铁路、岳敏君一张油画就卖出200万美元之前,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西方人脑海里是蓝色中山装和自行车的海洋。与美国的政治僵局意味着西方人要获得旅行签证都很困难。
这样的障碍被传奇摄影师伊芙-阿诺德一跃而过。几次中国之行拍摄的某些照片是她最发人深省的作品,给外人提供了解中国的难得机会。
本周,她的中国照片首次单独在英国展出。
到上世纪70年代,这位身材小巧的美籍犹太女摄影师以给玛琳-黛德丽、乔-麦卡锡、马尔科姆-艾克斯还有玛丽莲-梦露拍摄黑白照片闻名。
但是,现年95岁的阿诺德当时还有其他工作。自1955年以后,她就是声誉卓著的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她是《生活》月刊全盛时期的明星摄影师,曾经到阿富汗、非洲和苏联,抢拍了关在精神病院的不同政见者。
对她来说,遥远、孤立、几乎没有任何文件记录的中国是“终极任务”。十年里,她年年都向中国大使馆申请签证。突然,1979年,她获得极其难得的长期签证。而且,关键在于,她可以到中国各地旅行。阿诺德长途旅行两次,行程4万英里,拍回来的照片日后刊登在《星期日泰晤上报》杂志和她的作品《在中国》(1980年)一书中。现在,这些作品在伦敦市中心的亚洲之家展出。
阿诺德把镜头对准“人民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人口为8亿。
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称作“新长征”的工业改革时期。其目标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来,在2000年以前发展成世界强国。
阿诺德在书中兴奋地写道:“现在是时候了,现在是到中国去的时候了。他们不仅决心成为世界强国,而且让中国在世界面前重现历史的荣光。”
当时67岁的阿诺德徒步登上西藏高原,穿越戈壁沙漠,在长江上航行抓拍日出。刚开始,她有点“眼花缭乱”。她走访一个又一个乡镇,逐渐分辨出这个国家的丰富多彩。
她拍的照片(这次展出其中的41张)用马格南图片社的人道主义精神看待处在工业时代边缘的中国。
阿诺德工作安排井井有条,照片按风景、人物、建筑和生活分门别类。最后一类包括出生、健康、结婚和死亡。她有什么光就用什么光,从来不用闪光灯或三角架干涉那些“决定性时刻”。
她给105岁老人、士兵、运动员、医生和学生(通常都是在工作中或做与职业有关的动作)拍摄的照片都渴望达到一种完整性,就像奥古斯特-桑德尔战前给各阶层德国人拍摄的照片达到的程度。
她对当时的中国政权并非不加鉴别,但力求宽容,《在中国》与其说是抨击文章不如说是社会学杂记。那里有名信片一样的上海风景,有北京白雪覆盖的屋顶,还有人群在青岛海滩上戏水的场面。
前马格南图片社文化负责人布里吉特-拉尔迪努瓦说:“她去中国不是要显示他们的落后。她想了解共产党政权下的人们有什么样的生活动力。她不抱偏见,乐意与那里的人交往。这种方式就是马格南图片社传统的人道主义方式——用爱心描绘世界。”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