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刚刚结束的桐梓县夜郎坝宋墓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共清理墓葬8座,获各类精美石刻160余幅、瓷器12件、铜镜3面、少量铜、铁币,以及大量铁棺钉、棺环和桐籽等。此次发掘是黔北地区继1957年杨粲墓发掘后5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宋墓的科学发掘工作,这些发现再现了黔北宋代的繁荣,为研究黔北地区宋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丧葬习俗及其川、黔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发掘结束后,墓葬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等一系列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再度发人深省。
挖掘机挖出宋代古墓 2007年7月中旬,施工中的习水至桐梓新站的二级公路在桐梓县夜郎镇境内发现一座带石刻的石室墓,经考古人员现场勘察后认定是一座宋墓。随即在公路沿线展开的考古调查发现,公路恰好穿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八坟”的保护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桐梓县文管所对夜郎境内公路沿线的宋墓展开发掘。8座宋墓集中分布于岩伦、杨马两地。其中的杨马(八)坟,民国《桐梓县治》即有记载,呼之为“杨八坟”,称其“石刻最古,疑为明土司之墓”。表明墓葬早在数十年前就暴露于外。附近居民也称其为“杨八坟”,传说杨八郎战死在此。又说有杨家八弟兄葬在这里。1961、1982年,杨八坟中早年暴露的两座墓葬两度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杨八坟的清理发现,这里的宋墓一共有5座,其中夫妻合葬墓2座,因此5座墓中共埋葬了7人,2男5女,其中的4女2男为两对夫妇(一夫二妻),另一座女墓与其他墓葬的关系不明,但可以肯定其时代最早。杨马(八)宋墓的规模较大,最大的三号墓可容纳10多人同时在墓室里开展工作,该墓的石刻也最精,其中一幅背印牵马出行的石刻,表明墓主可能为当时的政府官员。墓内所葬人数及其性别,否定了民间其为杨氏八兄弟墓的传说,但专家称,仍不能排除墓主姓杨的可能性。
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160余幅各类精美石刻。石刻因为画面直观,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而往往成为释读历史的关键。这批石刻多为浮雕,少量为线刻,内容涉及人物、瑞兽、花草、仿木构建和家具等。这批石刻从风俗、服饰、艺术、信仰等多层面展示了黔北宋代的人文风情。
抢救性发掘工作共持续了49天。
唐宋夜郎古城若隐若现 在发掘的同时,考古人员还在夜郎境内就宋墓展开了系统的考古调查。迄今为止,夜郎境内共发现宋墓18座,各类石刻逾200幅。18座宋墓分布在以今夜郎镇政府为中心的5公里范围内。
据考,夜郎为唐宋夜郎县县治所在地。夜郎县,唐贞观十六年(642)设,道光十八年《遵义府志·古迹》引《邱志》称夜郎废县“在城北七十里夜郎坝,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古树蓊蔚,人不敢伐。”同书又引杨升庵《丹铅录》曰:“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郑氏信其为唐碑,并认为“今之夜郎坝,正是唐珍州治。所以准之《元和志》珍州八到,······方向道里,更古今相合。”若以上考证不误,则夜郎宋墓的出现,应与夜郎县的设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墓之豪华者,可能为废县后百余年间仍居此地的巨族的坟冢。夜郎境内宋墓的集中分布,是夜郎曾为县治的直接结果,反之,亦是夜郎曾为县治的有力证据。
宋墓再现宋代黔北繁荣 经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应在南宋中晚期,是在杨氏统领播州的大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自唐末直至明代,太原杨氏统领播州700余年,对黔北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杨粲为播州安抚使时,播州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教昌明,史称“播州盛世”。
1957年发掘的杨粲墓,全墓共有石刻190幅,被誉为西南地区古代石刻艺术宝库,是黔北宋墓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这类仿居室的、有繁缛石刻装饰的宋墓在黔北地区大面积出现,目前在赤水、习水、仁怀、桐梓、遵义、德江等10余个县、市均有类似宋墓发现,它们再现了黔北宋代的繁荣。同时这批墓葬与四川境内的同类墓葬关系密切,为研究黔北地区宋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丧葬习俗及川、黔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鉴于其重要性,发掘结束后,杨八坟的5座宋墓将原址保护。
曾几何时,各地为经济的发展,争打“夜郎牌”,抢当“夜郎县”。而宋墓所在地以“夜郎”为名已逾千年,而今又有大量宋墓和“疑似唐城”的发现,名实俱备。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唐夜郎的一段缘,早已世人皆知。今日夜郎境内还保留着许多以李白命名的遗迹,竟也有将一座宋墓附会为“太白坟”的,足见影响之广。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都是发展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李飞)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