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青春期的沉思 本报记者 侯恕望/摄 |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学生抢学生”现象引深思
广州近年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学生抢学生”现象引人深思
中学生动刀子是怕被人看不起
本报记者 王倩
近日,两起血案惊起人们对青少年身心安全的担忧。
据本报日前报道,广州两名高三学生接连被抢手机。更残忍的是,两人都被刀捅伤,其中一人还伤及内脏。已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竟是一群十四五岁的初中生。
捅伤高三学生的“刀手”阿彬只有14岁,还是广州某中学的初二在读学生。
为什么学生抢劫学生?青少年犯罪给社会带来什么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空间里少些暴力?
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欢迎致电020-88232116或E—mail:wbjkw@ycwb.com。
现状:青少年犯罪增多非孤立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一庭张庭长告诉记者,广州近年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2003年广州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的9.4%,比全省的6.7%高出近三个百分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法制研究所所长张永华认为,青少年犯罪增多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社会进入转型期后,各种矛盾问题纠结产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张庭长还表示,有些学校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旦发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就立刻开除,根本不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不仅可能毁了孩子一生,还触犯了《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规定,任何未经定罪的未成年人,学校都不得将他开除。
模式:虽非自愿但不考虑后果
“成年人犯罪比如抢劫,一般会避免向熟人实施,但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的心理发育跟不上生理发育,做事看不到后果,从有犯罪念头到动手,常常只有一瞬,事后又极易后悔。”广州市第四十中学原校长黄永波是中山大学法学硕士,在这所广州规模最大的初中里,他通过五年的“法制治校”使学校的犯罪率降为零,“青少年对外界的了解非常少,相反他们极为了解同学,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恐惧,所以只有选择比他们更易恐惧的对象”。
黄永波认为,从阿彬的言行可以看出明显的初中生犯罪行为模式。“虽然不是自愿的,但说动刀就动刀,毫不犹豫,毫不手软,但看到血立刻就怕了,而后的自首更说明他的犯罪行为是没有考虑后果的。青少年教育最难是中学生,中学生里最难是初中生,初中生里最难是初二生”。
原因:超价观念寻求自我满足
“从心理学上讲,‘超价观念’是指把某件事的意义看得比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更重要,”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医生戚元丽说,“阿彬之所以动刀,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这就是‘超价观念’,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自豪感和自我满足,当学业或生活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在其他领域寻求成就感,让别人羡慕、拥戴、甚至害怕自己,别人虚假的表扬也会让他满足。”“学校法制教育不能仅靠一学期两场大报告就完了。”黄永波当年常常和法制副校长、检察院工作人员、团委老师、班主任排成队去家访,连校外辅导员都参与了“一对一”的针对性改造计划。黄永波还有一个好办法:“这个年龄的孩子好胜心强,如果学习一时进步不大,就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途径———如捡垃圾,从一个班开始,每次集会完了就这个班坐的地方最干净,总是被表扬,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被大大激发。试想,一个能主动捡垃圾的孩子怎么会去抢劫呢?”
警醒:炫耀性消费会带来危险
戚元丽最近刚收了一个特殊的病人。“她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刚上初中,被人群殴打了六个小时!”戚元丽告诉记者,“打她的全部是未成年女孩,暴打六小时,只为抢一部手机!”近期几宗中学生抢劫案件中,抢劫目标都是手机。是否是书包里的钱财诱发了青少年犯罪呢?
“都是家长添的麻烦!”黄永波表示自己反对学生拥有太多财物,刚从美国回来的黄永波注意到纽约正在发生的一件新闻,“前不久,纽约市长通过市政府下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之后虽然有家长上诉抗议,但法院最终判定,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可见美国人的教育态度。”
只禁止学生带手机就有用吗?阿彬和他的同伙甚至连30元也不放过。黄永波说,自己的外甥因为穿了一双名牌运动鞋,在放学路上被勒令“脱鞋”。“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花的不必要的钱太多了,这些都是炫耀性消费,会给孩子带来危险,”黄永波呼吁,“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但生活再富也不能盲目地富孩子!”
家庭:千万别把孩子逼到死角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已表现出一定问题的孩子,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张庭长表示,50%-70%的犯罪个案的未成年人来自残缺家庭,即单亲或者离婚家庭。这些家庭的父母要么为了种种原因不断争吵,要么就为了生计自顾不暇,疏忽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如果孩子有问题,深究下去他的家庭多少都是有问题的,”戚元丽说,“家长一定要自省,要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比如孩子特别难沟通时,家长可以尝试换种方法提要求,每次都给孩子两种以上的选择,引导他向正确选择走,而不是硬邦邦地说‘只许……’‘不许……’,如果把孩子逼到死角,孩子就容易出问题。”
“我最惊讶的是,那个女孩被殴打六小时竟然一直不肯交出手机,”戚元丽说,“她的坚持我很佩服,但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这种固执只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坚持原则没错,但一定要教会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坚持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适的。”
张永华告诉记者,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指导纲要》,各个年级都要开设这门课程,教材已经在编写之中,其中会特别讲到中小学生在面对人身威胁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