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运北京”国际棒球邀请赛上,志愿者带领观众营造出了热烈的赛场气氛。设计合理周到的场馆和热情细心的志愿者是奥运会成功的必要元素。
路风 摄
编者按:“在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北端,与古老紫禁城遥遥相对的,是被称为"鸟巢"的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这样的描写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奥运场馆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
筹办奥运会,加快了北京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一大批新建改建的奥运场馆无疑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些场馆也在积极实践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
在外观上,气势不凡的奥运场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而蕴含其中的无数个设计细节,则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大到数万人观赛时如何清晰听到赛场广播,小到一个洗手间的设置,只有将人的因素考虑周全,这些场馆才能真正“物尽其用”,并且成为奥运会给北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样的思路,正是奥运场馆设计者们的共识。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然而,建筑本身都是冰冷的东西,要让冰冷的建筑成为艺术,赋予其"生命",要看建筑和人之间的联系。”11月7日,在以“走近奥运、走近建筑”为主题的清华大学第100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中,面对莘莘学子,国家体育场场馆团队秘书长成砚博士和数位奥运建筑设计者们从紧张的工作中短暂抽身,将奥运建筑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匠心独运
奥运场馆和园林设计中,融汇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现代理念
“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有一批建在大学校园内的奥运体育场馆……这些世人瞩目的奥运建筑和园林,有的已经竣工,有的正在紧张建设。建设过程中,创新与“创纪录”相得益彰。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鸟巢”(国家体育场)和世界上首个基于“气泡理论”建造的多面体钢架结构建筑——“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这两个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从当初缺少现成技术标准作为参考,到如今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包含了设计者们无数苦心之思。
“水立方”外面的膜设计成淡蓝色,而室内主色调设计成白色。从外到里强调的都是“水”的主题。“水立方”的设计主创人员商宏说:“水立方外面采用方形,里面的设计则尽量采用圆形,包括柱子、楼梯、跳台等。从形式上看外刚内柔,从材料和质感看内刚外柔。方形外观与"鸟巢"对应,又体现了本身的独特之处。”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胡洁说,这片面积达680公顷的广阔地带位于奥运区域的北端,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主题,是城市向森林的过渡,相当于在城市中建立了一个生态缓冲地带,可以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师法自然”为造景原则,借用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艺。森林公园的水系是国内惟一全部用城市中水作为景观水源的项目,将来还可以作为生态教育基地。
以人为本
设计和实施方案的每个环节中,都要权衡人的需求和生态要素
这些奥运建筑和园林,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以及对人的影响。
成砚说:“建筑师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今天建这个奥运建筑,是为将来我们要去使用这个建筑。从建筑学角度说,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人。”
“鸟巢”和“水立方”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圆一方,相看两不厌。建筑概念融合在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当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用山石、松树营造出传统的中国意境,设计中也考虑到今后多功能展览、市民游玩等功能。在文化上延续了传统的人文思想,又加上环保、节能等现代内容,还特意设计了雨燕的生态栖息地,在细节之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将一些场馆建在大学内,是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重要思路。“是奥运的,更是校园的”,这是奥运会柔道跆拳道馆(北京科技大学综合体育馆)总设计师庄惟敏的心得。庄惟敏在谈到设计理念时说,“柔道跆拳道馆的地形约束很大,我们在设计上基于一个朴素定位,立足学校长远使用,满足奥运比赛的要求——先学校,再奥运。所以这个设计要考虑到建筑造型、场馆精神与功能的结合,临时看台和比赛馆的设计,满足赛后学校的使用等各方面。”
“在设计和实施方案的每个环节中,都要权衡人的需求和生态要素。从社会的视角出发加以策划,使这些场馆和园林在奥运后成为引领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新亮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胡洁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