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满怀憧憬,大学生们迎来首届创业周。短短5天,大学生收获了什么?创业周,留给人们何种思索?创业征途,大学生遇到哪些难题?社会该创造何种氛围、各方又该以何种形式助推莘莘学子创业?……
11月11日,首届上海大学生创业周正式落幕。
作为全国首个集中展示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的主题活动周,上海共有56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梦想活动,其中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11所高校举办的主题论坛出现一票难求局面。
此外,上海市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设立大学生创业馆,17家大学生企业入馆展示,超过5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创业起步
创业周收获颇丰
复旦大学博士张雷是本次创业周上的“大赢家”。
张雷创办的复爱绿色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是参展企业之一。因为这次展示,他获得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
创业周还组织了“大学生创业梦想大赛”,上海电力学院的“农村节能设备代理服务站”、复旦大学的“大功率LED矿灯”等10个项目获得创业梦想大赛特等奖。获奖者秋同学表示,“创业周让我们收获了很多。创业周结束了,但我们的创业刚刚开始。”
创业周安排了10所高校的系列讲座、沙龙、咨询会等活动。“如果有更多的大学生因此萌生创业创新的火花,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创业周的主办者、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秘书长张德旺如是说。
遭遇现实
欲创业者达80%,实施者只及0.01
%与创业周上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与状态仍然相距太远。
上海最新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指标为61.5分,但创业准备分值则明显偏低,仅为48.2分。美国创业周的主办者、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还显示,美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数达到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而中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是,真正创业的只有0.01%。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不无关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工商联合会会长、上海外贸学院院长王新奎说。“解决就业难问题,很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就业岗位的占据者,还应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大学生创业想得比做的人多,一个重要因素是惧怕失败。如何建立一个让更多创业大学生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的环境,是更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秉承“激发创新潜能,造就创新人才”的宗旨,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已明确,对所投大学生创业项目不追求投资回报。“表面上看,我们会损失一些投资,但是,我们得到的、大学生得到的体验将是钱换不来的。这种体验无论赢输都是有价值的。”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会长严隽琪说。
越来越多的大学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大学教育对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学不应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更应是学生们塑造创新创业精神和素养的重地,这也是教育的责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薛明扬说。
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首次聘请的创业导师还发现,大学生对服务性领域的涉及还不够广泛。“大学生创业不等于搞发明研究,只有将科技转化成为效益才更能体现创业价值。”王新奎表示,学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创新的体现。他还表示,大学生创业的内容应千姿百态,文科类、工科类甚至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投身于创业。
呼唤保障
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链
“我们也想创业,可是,我们首先面临的难题是,谁来给我们投资,让我们去实践?”创业周上,许多大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
2005年,上海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约为1亿元,并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等9所大学设立了分基金会。两年多来,已支持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虽然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只有5万至50万元不等,但是,已有千名大学生从中受益,并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李碧浩就是基金会的受益者。他以基金会申请到的20万元为基础,自筹一定资金,组建了上海六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提供网络运营服务。“公司已脱离了草创期,还接手了商务部网站的外包业务。”李碧浩说。
身边的大学生不断投身实践并小获成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尝试创业。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上海理工大学分基金会的数据显示,两年间,已接受学生申请152项,资助了47项,受资助的大学生达226人。
为解决大学生企业后续资金问题,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与有关部门正着手制定信用担保机制,为更多大学生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与服务。
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9日亮出“组合拳”:凡申请的创意产业项目被校方批准,学生可获得学校最多30万元的资助。对处于创业关键期的学生,学校允许其休学创业。
最为引人关注之处还在于,11月11日,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公布,包括带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创企业的法人代表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的领头研发人员,将获得5万—20万元资助,等等。
大学生创业服务链有望逐步形成……(谢卫群 王有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