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局在工地向农民工普法。
李增辉 摄
一
心中那道“坎”
想出去看看,想赚钱,这想法让时利飞也盯上了城市打工之路。而工钱被克扣,甚至被骗,让时利飞们却步
25岁的时利飞,来城里打工之前,一直在家种地。他的家在河北省西南部的赞皇县南竹村,这是个国家级贫困县,“没农活的时候干点儿杂活,那点收入养活自己很紧张。”
2007年8月,河北石家庄市建筑劳务市场,正好来赞皇县给一家企业招工,时利飞也报了名。
“县里亲戚给我家捎信,说这次和以前不一样了,有国家管着老板,肯定能拿到工钱。”时利飞说,他听了这话才开始动心。
早几年,南竹村有不少人外出打工,结果很多人没拿到工钱,拿到工钱的也被克扣得所剩无几。
“这事成了大伙心里的一道坎”,村里没有什么人敢出来打工了。
“没想到,劳务市场免费教工作技能。”和用人单位签劳动合同时,时利飞选了抹灰工岗位,“当时觉得这活简单,肯定好学。”
让村里人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劳务市场的统一安排下,时利飞上班之前就和用人单位签了劳动合同。上班第一个月,他就拿到了1000多元的工资。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白天时利飞在工地学习灰料的配比、搅拌,不同位置、不同环境下的抹灰技术。晚上他还被安排学习一小时的理论课。理论课内容实用,以普法教育为主。
劳动部门来的老师不但告诉他在城里工作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还特别强调如果企业拖欠、扣发工资,可以找他们告状。
培训解决了农民工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一无所长,要学技能;一个是内心惴惴不安,怕被骗。
二
不给工钱,找法说话
农民工在城里被称做新市民,他们的生存质量、生存空间究竟如何保障?
2007年11月7日,在石家庄市魔卡小镇建筑工地边,一群工人正在围墙前议论着什么。记者走近一看,原来大家在看《农民工权益公示》,内容包括劳动用工、加班加点、工资支付、社会保险以及维权途径。
记者在人群中找到了时利飞,作为阳光工程务工人员,他被介绍到这上班。在城里呆了两个月的时利飞很满足,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前几天,承担“阳光工程”任务的石家庄市建筑劳务市场打来电话,问他一些情况,特别是用人单位有没有欺负工人,有没有断了保险。时利飞说,暂时没有,就算有也不怕,有法律管着呢。
时利飞念叨的“阳光工程”,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实施3年,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启动,全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国家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岗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农民进城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还组织编写了一本《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农民进城就业100问》。”石家庄市建筑劳务市场书记崔学才介绍。
近年来,河北省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仅3年全省共投入资金3.1亿元,培训了518.1万人。
“现在干活挺踏实的,不怕老板不给钱。”时利飞说,坐在他旁边的工友附和道:“以前我给亲戚干活还心里打鼓呢,现在经过法律培训后心里不慌了!只要我不违法违章,老板要是拖欠我们钱我们就找劳动仲裁。”
看到时利飞的情况,南竹村青年人纷纷出去打工,又有100多个农民工走向致富之路。
“先培训,后输出”的实施,提高了外出人员素质,不仅为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而且很多人成为岗位能手和企业骨干。崔学才说,目前有30余名阳光工程务工人员已成为建设企业的“工长”,还有部分人员带着一技之长回乡创业,办起了建筑劳务企业。
三
法律保护“不断流”
法随人走,动态普法,农民工到哪,法律宣教就到哪,将农民工普法工作深入各个环节
48岁的胡春清,河北隆化县黄庄乡烧窝营村人,有13年的时光搁在了北京。
他所在的河北承德京海建筑工程公司是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的示范样板A级企业,也是劳务A级企业。
“京海从员工到老板都是农民工,公司这么多年就没有断过活,尽管北京市场竞争极其激烈。”胡春清觉得,除了公司经营上没有违法外,最大的原因是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打工者违法犯罪。
河北省进京务工的农民早在5年前就达到了60多万,目前承德市有20多万常年在北京打工。
河北省司法厅厅长张庆华说,“河北省实行动态普法,打工者到哪,法律宣教就到哪,将农民工普法工作深入到各个环节,从劳务输出前培训到岗前培训,再到在职培训,下了不少功夫。”
据承德市劳务经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宝龙介绍,该市和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等9家学校合作,今年2000人的在岗培训计划很快就要完成了。他表示,《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相关部门正在做计划,力争让最大多数的农民工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对于5月31日承德市司法局、法宣办组织的“为进京农民工送法到工地”活动,负责运送工料的续文玉至今还津津乐道,那次活动他得到了一本《农民工法律知识问答》,现场法律咨询也解决了他一个自己权益的疑问。
续文玉说,以前不少老乡刚到北京打工,就把工地上的钢筋等一些边角料,当作“自家地里”的,当破烂、废品顺手卖了。后来通过法律学习,知道不能这么干了。
京海的老板付连相打开了话匣子:“建筑工地的所有工种和岗位我都干过,所以我最知道农民工需要什么,一是技术,一是法律知识。”
进京农民工较多的兴隆县,除了建立进京农民工岗前法制培训制度外,还在农民工集中的华隆、凌云、京承等几个大建筑公司建立了党支部,设专人负责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
从1995年开始,兴隆县连续10年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法到工地活动。
兴隆县司法局组织专人编写了《在京务工经商人员法律常识手册》,内容涉及《劳动法》、《合同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民诉法》等农民工常用法律知识,先后印刷3.5万册。同时每年组织司法、人事劳动、民政等部门到各公司工地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在京农民工解决法律问题,了解在京务工人员遵纪守法情况。
2006年9月,承德市成立“在京务工人员基层工会联合会”,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的1.7万人得到帮助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