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自重庆忠县的女司机张菊梅看来,秤不能离砣,公不能离婆。10来年间,她陪着同是长途司机的老公已跑坏了5辆车。今年,看着滚装运输红火,他们花28万元买了台“直板车”,专跑重庆到上海的线路。
宜昌到重庆,自古是沟通东部和西部的重要通道,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河段。
近年来,千里峡江上悄然兴起了滚装运输。一切来的是那样的迅速,让人在惊叹的同时,体味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
滚装船运输,通俗的讲就是“货车坐大船”。但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货运人来说,几年前的情况依然如此。新中国诞生后,进川的公路和水运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交通瓶颈突显制约。一方面,落后缓慢的航运方式迫使大批货主弃水走陆;一方面,低等级的318国道由于路面狭窄,弯急坡陡,难以承载大型汽车和大批物资。
7年前的梅建志,还是湖北宜昌市一位停业前夕的轮船公司经理。那时,他一连数天,蹲在318国道清点过往车辆,了解司机的意向,提出了在川江用滚装船运载货车的设想。
与此同时,重庆市云阳县的向建民、向健康兄弟,集资76万元打造了第一艘8车位的“汽车运输船”,于2000年4月5日开通了川江滚装运输的第一个航次。向氏兄弟不到半年就收回了投资。
滚装运输的优势明显:费用减少,安全增加,车无磨损,人可休息,据分析每年还可节油近40万吨。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安全快捷、经济环保的汽车滚装船发展势头迅猛。三四年间,滚装船运输线路从宜昌至重庆万州区向涪陵区、重庆市延伸,运输规模从几艘船只发展到近100艘,日进出车流量从几十辆次发展到近千辆次。
川江的滚装运输,涉及湖北宜昌、重庆万州、涪陵等地,任何车走一趟都要经过四个码头和换乘两艘船。千里峡江跑水运的自古都是三峡人,滚装运输把陆运和水运结合起来后,南来北往的司机和土生土长的船工也就融合在一起了。
韩玉顺,秭归银杏港埠公司经理。2003年与别人合伙,投资建设滚装船码头。至今累计投资7000万元,初步形成了60万台车辆的转运能力。码头还建了70个门面,安置三峡移民150人,提供汽车修理、餐饮娱乐、物流配送、轮船给养等服务。
有了码头这个巢,自然就会引来凤凰。邓正钢,原来在深圳搞室内装饰。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人说滚装船赚钱,便和3个朋友合资,每人100万元,买了条二手船,到自己的“中华16号”船上当起了管事。
佘开平,万州天城镇人。17岁跟父亲学水手,6年后考上驾驶,又过了6年当上川东轮船公司客轮船长。还没等到下一个6年,所在单位却破产了。从此他到处打工,直到2001年上滚装船,工作才稳定下来。佘开平现任“联盟一号”船长,走三峡下游西陵峡段,每天要跑两三个来回。驾驶滚装船,技术要求高,收入也高,每月可挣四五千元,他就把老弟拉上船当了大副。滚装船生意好,佘开平两年多没回家,老婆王庆国两三个月从重庆万州到湖北宜昌探一次亲。“好女人是男人的菩萨。她把老人、娃儿照得好,男人在外找钱才安逸。”
长途车司机很少有女的,滚装船上是男人的世界。可重庆人例外,不少年轻人开起了“夫妻车”。妻子蒋雨容依偎着爱人胡建,“他是老板,我是"丘儿"(重庆俗语,小伙计)。"丘儿"我,下车管账、洗衣服,上车陪说话、看倒车镜。4个小时逼他休息一下,那时我就照看车。结婚4年来,汽车就是我们的家。他开车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至2006年年底,在宜昌到重庆660公里江段上,建起了9座专用码头,形成6167个标准车位的滚装运输能力,实际运输车辆达31万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地方政府又逐步建立了“水陆水”的运输组织模式和“一票通”的市场管理方式,川江滚装运输的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一位老农背着背篓走过长江三峡,山下一艘滚装船正在牛肝马肺峡中行驶。
繁忙的万州滚装码头。峡江自古夜停航的老规矩早已成了历史。
10月1日,江西上饶市永平镇车主李小平(右)和司机吴小平,清早起床就忙着检查车辆。这是他们驾驶新车第二趟出门。
江苏盐城司机朱正飞(右)常年跑重庆,一趟七八天,可以挣个七八千元,“我这次拉了四票货,这段天气不冷不热,顺便带老婆、孩子看看三峡。”
妻子蒋雨容(右)靠着爱人胡建的肩头,“结婚4年来,汽车就是我们的家。他开车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滚装船上是长途车司机改善伙食的地方,既有热饭热菜,还可以喝点小酒。
四川安县司机刘云飞,第一次出远门就随车主跑了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