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可
讲述晋商百年兴衰历史的话剧《立秋》下月将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之前,同样题材的作品《乔家大院》、《一把酸枣》等获得了强烈反响。这些作品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曾经纵横明清数百年的强大商业集团——晋商。
记者近日获悉,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晋商案例研究》即将进京发行,这套评述晋商历史的丛书用鲜活案例揭开了晋商的神秘面纱。
百余案例剖析晋商成败
“三大卷,九大篇,一百个案例。”丛书的主创人员、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春平在接受采访时先用数字解释了这套书。
与之前晋商研究学术刊物不同的是,《晋商案例研究》(下称《案例》)是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分析晋商成功与失败的台前幕后。
高春平说,现代经济生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走势,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在进行商业研究、运作、投资,不少学院、企业还开展了MBA教学。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典型案例正是浓缩的精华,可以弥补基础知识的枯燥和乏味。
据介绍,案例教学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提出,一经推广就得到了西方业界的普遍重视。在我国,案例教学的教材在选择和编纂上大部分都是借鉴西方同类学科,缺少中国风格和中国纹理。《案例》一书通过分门别类,将晋商的成功秘诀分为诚信义利篇、人才管理篇、政策篇、管理篇、创新篇、票号银号篇、名老字号篇、市场营销篇、决策管理篇。每一篇都通过数个典型的案例分析晋商在商业运作上的谋利,取其成功之处。恰好填补了这样的空白。
“从全书来看,虽然由个案组成,但又互相联系,分类一目了然,更利于读者深入了解晋商内涵。”高春平说。
既是教材又是史学专著
“这既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可资借鉴的教材,又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晋商研究学者张正明这样评价。
据介绍,明清晋商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到五六十年代,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在国内学界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日本学者此时对明清晋商的研究成果大量问世。这刺激了国内学者。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方面的著作陆续出版,形成了一个初步繁荣的景象。
过去对于晋商的研究,一般都是从学术研究的方向出发,着重探寻晋商的经营之道。而《案例》不仅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晋商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纵向梳理,并且适应了时下商业院校案例教学的需要,另辟蹊径,从个案着手,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纵向、横向地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近年来,文艺界推出了一系列以晋商为题材的作品,如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电视剧《乔家大院》、京剧《走西口》,引起了极大反响。
高春明认为,晋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经营方面的创新,以及晋商的成败经验对当今社会商业发展都有着借鉴价值。
晋商败在错失四次改组机会
通过开办票号掌握全国经济流通的命脉——银票,晋商曾汇通全国,货流天下。为什么会在清末民初逐渐衰败?
高春平认为,票号本身存在的小农思想导致内部机制的僵化,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缺乏判断和应变,是票号衰落的根本原因。加之列强的经济侵略,清政府对于票号的沉重剥削使得晋商在清末逐渐从繁盛走向没落。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继爆发,晋商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各大银行凭借不平等条约享有了插手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权,这就等于在山西票号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尖刀,使得票号的未来充满变数。
走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到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影响和国内政权更替,以及中外银行的排挤,票号自身固步自封逐渐走向衰落。可悲的是,在决定票号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掌舵者墨守成规,错失了四次改组票号的机会,导致晋商退出历史舞台。
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就邀请山西票号加盟天津官银号,但遭到了票号大掌柜拒绝。
光绪三十年(1904年),户部尚书钟鹿霖奉命组建户部银行。当年慈禧太后西逃时,蹭接受过山西票号的热情接待,对其印象十分深刻,特别指定钟鹿霖邀请山西票号入股并派人组建。但总号的掌舵者怕资金和人力被朝廷借机控制,最终没有把握这个“天大的机遇”。于是户部改向江浙绸缎商人筹股,致使江浙财团后来居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银行改组大清银行,因为人力和财力不足,曾在此力邀山西票号协办,但票号总经理仍旧没有答应,错过了入主国家银行的最佳时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各地银行纷立,官办、官商合办、商办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在各地同山西票号展开生意争夺战。集股而成的银行较之票号有着明显的效率优势。票号蔚丰厚北京分庄经理李宏龄曾号召大部分分庄经理筹划改组计划。
1908年10月间,上海、汉口、京师市场变动,票号倒账迭出。不久,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时局不稳。改组计划不了了之。正是错失了四次改组良机,晋商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力江河日下,终成明日黄花。
图一: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图二:即将进京发行的《晋商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