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解决好采空区群众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备受全社会关注。冬季来临,记者走进河津市下化乡煤矿采空区,进入那里的“悬空”村庄,就采空区群众最为关注的危房治理改造问题进行了实地采访,来共同关注那些居住在曾经蕴藏着丰厚财富的采空区上的人们――
我省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在煤炭生产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空区塌陷。
煤被挖走了,留下了一个个空洞。位于煤矿采空区上的村庄,受到地面塌陷、滑坡、浅层地下水疏干等地质灾害的威胁,泉水干枯、耕地被毁、房屋倒塌,甚至已严重危及到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采煤带来的不仅是财富 耕地下陷、房屋裂缝、水源枯竭、道路阻断……11月12日,在河津市下化乡的一些村庄里,记者对于煤矿采空区下陷的威力有了最切身的感受。无论新建的房屋还是陈旧的土窑,一道道宽宽窄窄的裂缝遍布四壁,七八根柱子顶在窑里临时撑着窑顶,院里门外好端端就陷下去的片片凹地。危房,严重困扰着曾祖辈在这里安居的村民。
下化乡地处河东煤田最南端,是河津市惟一的山区煤炭乡镇,也是运城主要的煤炭生产供应基地。由于煤层浅、分布广、开采难度小,煤炭产业发展较早,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45亿元,人均纯收入5560元。
然而,随着数十年煤炭资源的大量持续开采,创造了经济辉煌的同时,也给全乡人民带来了灾难――生产生活环境逐年恶化。特别由于历史上缺乏对煤矿严格监管、统一规划,煤矿越界开采屡禁不止,并一点一点侵蚀着村庄的安全。矿在村下,村在矿中,危房现象十分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乡64%的住房处于开采沉陷区,全乡共有居民3925户,危房户已达到2600多户。危房治理改造迫在眉睫!
危房治理的有益尝试 面对出现的问题,下化乡党委、政府把危房治理纳入了工作重中之重。成立了乡村两级危房治理机构,明确了村与煤矿的主体地位,制定了“就地解决、就近选址、异地选址、整体下山”四种解决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全乡危房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上化村、周家湾村实施了异地重建、整体搬迁工程,使危房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得到相互结合、促进,老百姓得到了切实实惠。
坐落有序的百余座二层农家小院,数十孔崭新的窑洞,水电暖到位,街宽灯亮,学校、食堂、卫生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眼前的新农村美好景象,令记者无法与“采空区”联系在一起。这是拥有6个自然村的上化村,全村90%以上面积属采空区,危房问题曾十分突出。该村经过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决定投资2700余万元,对3个自然村185户村民整体搬迁工程。为将危房治理落到实处,上化村采用煤矿捐资、集体补偿、个人出资的办法筹集资金,为确保人人都能搬得起家,村集体先期垫付资金启动工程,建成后统一决算分配到户。充分考虑到村民经济能力的不同:二层小院个人出10万元,其余由集体补贴5万元;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只出1.5万元就能住进两间的新窑洞。目前185户村民已全部搬至新村,实现了危房解决率100%。如今,二期搬迁工程已经上马,上化村彻底告别危房的日子已然不远。因成绩突出,该村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在周家湾村,新村的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有着410户村民的周家湾,同样是地质灾害较严重的一个村,为彻底摆脱过去群众住房建了裂、裂了又建,煤矿重复赔偿,但村民还是住危房的恶性循环,该村决定全村整体搬迁,搬出采空区。他们在村南前后用了三四年时间,硬是推山填沟400亩荒山,进行新村规划,实施整体搬迁安居工程。由于涉及资金较多,该村克服各种困难,由各煤矿筹集到了2000万元作为建设新村启动资金。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一人一万”的补偿办法,由村集体为全村1800多人每人补助1万元。此外,村委主任张江海个人还出资为每户补助1万元。采取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思路,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建成400余户三种不同面积的农家小院,并科学预留了公共设施用地,现第一期140户住宅主体工程下月即可完工。同时,对现有住房已十分危险,但暂不能购买新房的村民,村里还盖了24间砖木结构简易房,作为周转房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决心、爱心、信心”建成了“安心房” 上化村、周家湾村的危房治理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不难看出,共同的特点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根本上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安居工程一方面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矿区群众的危房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山区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公共事业投资过大等问题。成绩来之不易,与当地干部、群众、企业家,治理危房、建设家乡的“决心、爱心、信心”分不开。
“干部们必须始终抱着一个念头,危房问题要下决心彻底解决!”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整体搬迁牵扯到方方面面,乡村两级干部顶着来自多方的压力:山区人观念陈旧,许多村民不愿离开旧居,而新村地址多选在远离现居住地,过去无人居住的地方,群众思想工作难做;在煤矿赔偿资金问题上,要打破以往惯例,即出现危房由煤矿赔偿百姓现金“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而要让煤矿一下拿出大笔资金进行危房治理,矿方难免也顾虑重重。上化村、周家湾村的村干部没有向压力妥协,在建设新村过程中,吃住在工地,严格招投标,严把质量关,带头捐款,带头搬迁。整体搬迁安居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使群众从中受益,得到老百姓越来越多的认可。
按照“谁致富,谁治理,谁赔偿”的原则,煤矿承担赔偿危房资金有理有据,对此大多数煤矿表现出积极姿态。实现整体搬迁,不仅给群众彻底解决危房问题,也将避免煤矿与村民间不必要的摩擦,化解了年年要赔偿的矛盾,从长远角度看对煤矿也是有利的。从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家们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有着回报家乡的责任心。他们说,自己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虽然一次捐资有点多,但再难也要如数把危房款交给集体,以保障大家迁入新居。村民说,他们的爱心让安居工程有了底。
本报记者刘永威 王璐
编后 故土难舍,大山里的人有着更深的本土情结,让他们离开祖辈们世代居住的地方,确实不易。特别是年龄大的一些村民,不想搬,不愿搬,不配合的情况很多。但随着一条条公路修到了新村,一根根电缆架入新居,原来看似偏僻的地方变得四通八达,新村实现了规划超前化、村庄平川化、设施一体化、功能现代化。这一切百姓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转变在行动里。他们开始全力支持搬迁工程,积极交集资款,有人还义务为工程跑前跑后,出谋划策,为建设大伙儿共同的家园操心出力。安居方能乐业,喜迁新居的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