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曾经以土地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经营著称的邛崃“汤营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汤营农业公司将自己从农产品直接生产者向土地总承包者转换,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范围,进行土地管理、技术指导、农产品深加工、贸易等。
和汤营公司一起进行角色转换的,还有汤营村800多户农民,昨天,他们领到了汤营农业有限公司股权证,真正成为该公司的股东。至此,汤营村2701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2070亩通过股份的形式流转入汤营公司,农民每年不仅可以从中获得400公斤黄谷/亩的保底收入,还享受经营利润分红,在公司打工领取工资。
胆大农民:率先尝到甜头 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800农民变“股东”。大家之所以这么积极,都是源于汤营村12组村民刘根久“胆大”率先尝到了甜头。
2005年底,在群众自愿基础上,汤营村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新增耕地入股,而邛崃市兴农公司投入风险股金100万元,以各占50%股份成立汤营农业公司。今年1~10月,公司实现总利润90余万元。按章程,利润一半留作公司发展壮大资金,一半留作现金分红,入股农户与邛崃市兴农公司“五五分红”。“这样算下来,除每亩保底的400公斤黄谷外,每亩入股土地还将得到196元的现金分红。”刘根久说,这还不包括以现金入股公司养殖业的分红。
“跟进”村民:不再起早贪黑 汤营村6组的裴学高是这次才将自己3.79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入股汤营公司,对公司的经营,他表示“很放心”。
“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赚钱,每亩地800斤黄谷的保底收入也比现在强。”他算了一笔帐,原来一亩地耕牛、种子、人工、肥料、农药成本大约300元钱,而包括稻谷、小麦在内,一年一亩地总共也才1000斤不到的产量,甚至不及保底收入,“加上还有红利和打工收入,肯定入股以后更划算”。裴学高瞅准了村里大力发展养猪业的机会,现在正在做饲料生意,上午做生意,下午喝茶、钓鱼,和以前起早贪黑忙农活已完全不同了。
转换角色
直接生产者变土地总承包人 “农民穷的时候我们苦恼,现在部分农民富了我也苦恼。”羊安镇镇长高智勇半开玩笑地说,看到头批流转1060亩土地的农户有“搞头”后,汤营村其他村民也强烈要求把自己的承包经营权入股,但汤营公司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土地,加上农业抗风险能力本身比较弱,天气、市场需求的影响都可能是致命的。
为解决这个难题,汤营公司决定转换自己的角色,将自己从农产品直接生产者向土地总承包者转换,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范围,主要从事土地管理、技术指导、农产品深加工、贸易等。一方面满足了农民要求土地入股的强烈愿望,保障了农民基本收益,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土地与市场接轨,新承包土地的业主不必再挨家挨户与农民签订租赁、转包协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经营监督
财务透明,两条线监督 角色转换,让“汤营模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但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本钱”,现在要全部让别人“代管”,万一亏了咋办?
“在公司经营上,我们有股东代表大会和专业技术人员,今年种什么,引进什么样的业主,都要经过股东大会开会讨论通过。”汤营公司董事长胡桂全说,比如西瓜种植,种上两三年后土壤中的某些成分就会缺失,这就要轮种换种,对土壤进行生物治理。“如果由农户和业主一对一地签租赁协议,这些风险都没法控制,土地坏了以后他们没有能力进行恢复。”
此外,羊安镇建立了政府、公司两条监督“高压线”。公司每个月都要按时向镇财政报账,通报财务收支情况。在公司还有监事会,成员由股东推荐,一个季度公开一次公司重大收支情况,接受股东监督。
本报记者肖刚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