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涛
法国的米迪运河修建于1681年,全长仅240公里,1996年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47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却仍然没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象引起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控制专业的大学生王进的注意。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王进和同学们完成了《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一个工科大学生带着一项社科类的项目参赛,这成了第十届“挑战杯”上的一个亮点。
自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众多专家、学者为了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到处奔波忙碌,但是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从2005年开始,政府和专家开始关注大运河申遗,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京杭大运河的昔日辉煌何在?现在是什么面貌?为什么申遗之路这么艰辛?我们是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调研活动的。”王进介绍说,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组建了13支调研小分队,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对大运河进行全面调研。他们的主要调研内容包括4个方面:运河周围的环境现状,运河的历史与文化,运河的社会经济效益,各地政府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等。王进带领一个小分队,参加了大运河从北京通州到天津段的考察。
王进和同学们骑自行车来到北京通州,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找到了当年京杭大运河的遗址。一个60多岁的老人告诉王进,他小时候经常到河里游泳,大人们还在河里洗衣服,可是如今的河水已经干涸,全无当年的生机。大学生们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对京杭大运河还是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的,但村民们并不了解,更不清楚申遗的目的及意义。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运河申遗开展得不顺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政府宣传不够,二是由于民众的文化意识不强,对遗产认识不够。”王进说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发放宣传单、集中宣讲和万人签名等活动,配合政府向当地群众普及有关大运河的科学及保护知识,以提高民众保护大运河的意识。
除了沿大运河宣传,王进还带领同学来到北京街头,向外国人宣传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申遗状况,争取得到世界友人的认同。“一提起长城,全世界都知道是中国的象征,但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对经济发展、文化融合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它推介给世界。”王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