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怎样挡住破坏者的脚步? ——逾千平方米长城遗址被毁凸显长城保护困境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18日电(记者李睿)2007年10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境内的明代长城芦梁山段,遭到非法采矿者的挖掘,主体结构严重损毁。
1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派出专家组对遭受破坏的长城进行了鉴定,发现被开挖的长城主体高度10米左右,造成塌方23米,周边划定的保护区已经被挖掘得破烂不堪,破坏面积共计1000多平方米。
目前,当地警方已将4名不法分子拘捕,并在全力追捕最后一名在逃人员。
破坏现场一片狼藉 “他们是明知故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大方话音中饱含着义愤。
11月8日,记者跟随王大方等有关专家来到芦梁山段长城保护区,看到现场一片狼藉,大型挖掘机碾压过的车辙清晰可见,长城两侧到处都是深达四五米的大坑,部分长城墙体已经塌陷,长城夯层底部开有多个采矿坑洞,坑洞旁堆积着挖掘出的土石,细看其中还可以找到零星的铁矿石。在长城的另一侧,前些年设立的文物保护标志牌只剩下了基座,而标志牌早已不见了踪影。
清水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马占军向记者介绍,10月10日,清水河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和北堡乡干部蔡睿良驾驶摩托车巡查长城时发现,芦梁山地区又有大型机械的挖掘痕迹,于是向北堡乡政府和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报案。10月11日,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建国带领北堡乡派出所所长张茂、民警马称晓和蔡睿良一同到达现场查看长城损毁情况。10月17日,经过在挖掘现场的长时间蹲守,清水河县公安局将正准备使用大型机械盗挖长城主体附近铁矿石的4名农民抓获并拘留。
“芦梁山段长城绵延20公里左右,这段长城是有明确国家文物保护标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大方向记者强调了这段长城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的资料显示,隶属于明长城清水河段的芦梁山段长城早在2001年6月15日就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仅仅是为了盗取铁矿 据介绍,由于北堡乡芦梁山段长城保护区内地下贮藏有大量的铁矿资源,2005年就曾遭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和山西省的一些农民私挖乱采,致使长城周边保护地带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其中部分地段已直接威胁到长城主体。文物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经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经过半年时间的整治,才使保护区内私挖乱采现象基本得到控制。
这次损毁长城事件的缘由几乎与2005年的那次如出一辙。据犯罪嫌疑人王世荣交代,盗挖来的铁矿石一吨能卖200多元,一次能拉个3吨到4吨,老板能挣600元到800元。他主要负责提供挖掘机燃油,每次能挣五六十元。这样的经济利益使得不法分子置国家文物于不顾,对长城保护区肆意挖掘,使长城惨遭损毁。
马占军介绍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几人将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把保护长城的政策落实到基层,现在的难度还比较大。”王大方向记者坦言,“从1989年开始,清水河县与山西省偏关县、朔州市平鲁区,共同组建了"偏平清"联合保护长城委员会,发动当地乡村干部、群众共同保护长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现在看来还是要发动两省区的当地政府和当地群众把这个制度重新实行起来,形成合力,弥补对长城保护的不足。”
对于记者提出将如何对损毁的长城进行补救的问题,王大方说:“下一步准备投入专业技术力量对损毁的长城进行抢救和维修,加固长城的基础,保护长城的主体,回填挖出的坑洞,使保护范围内的生态得以恢复。另外,还要用网围栏把该段长城保护起来。”
谁来保护长城? 在长城惨遭损毁的事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目前长城保护的困境。地理位置偏远、缺少人力和经费、欠缺完善的保护体系都是阻碍长城保护的突出问题。
从清水河县县城到长城所在地有40公里到50公里的车程,由于一路都是沟沟坎坎,崎岖难行,记者从清水河县县城前往长城所在地花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据王大方介绍:“这段长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的交界处,所在地区位置偏远,路况极差,给长城的巡查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地方缺少人力和经费,也是给长城保护带来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清水河县文物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人员组成很单薄,我就是一个义务保护员,巡查长城都是自己贴油钱。”据他介绍,目前此段长城的保护工作仅限于几名义务长城保护员的不定期巡查,这对于保护好长城远远不够。
记者发现,对于谁该来负责该段长城的保护,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清水河县文化体育局可以管,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可以管,清水河县北堡乡政府也可以管。这就造成了该段长城分管责任不清的问题。再有就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的交界处,有很多保护问题需要两地的积极配合。
记者在长城损毁现场还看到,该段长城的保护设施不够完善。长城遗址周围没有任何保护设施,除了到达这里的艰难山路外,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非法采矿者的脚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