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建明 特约通讯员 廖荣波 梁宇
最近几天来,罗定市金鸡镇石龙村的村民们忙着收割丰收的晚稻。这个十年九旱的石灰岩山村,3年前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关注和嘱托。3年来,石龙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致力于改善石灰岩山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这片干旱的地方终于引来了甘泉,滋润700亩干枯的稻田,昔日“苦旱村”如今逐渐向“生态村”迈进。
“苦旱村”引来“幸福水”
2004年10月27日,张德江来到石龙村委乌獭塘村,向正在抽水抗旱的农民了解情况。他走到干枯的稻田里,接过正在干活的农妇何五妹的锄头刨地瓜,仔细了解缺水造成的损失。在几乎掉光叶子的蚕桑地里,张德江眉头紧皱,与蚕农拉起家常,鼓励在场的干部群众树立信心,战胜旱魔,把生产搞上去,努力跟上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此后3年,在村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石龙村的苦旱面貌大为改观。在乌獭塘村,村民曾宪坤告诉笔者:“我家有5亩多稻田,以往多因干旱差不多绝收,自从修通灌溉渠后,今年早晚两造共收获70多担稻谷,我家再也不用买粮过日子了!”原来,乌獭塘村离水库只有1公里多的路程,只是没有引水渠,附近农田只能望着甘甜的水库“叫渴”。石龙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群众筹集一点,村里投入一点,上级支持一点”的办法,于2005年筹得近8万元资金,修建了“三面光”的硬底化灌溉渠和蓄水鱼塘。一条长1.5公里的灌溉水渠,解决了乌獭塘、上围、石围3个自然村的500亩农田灌溉用水。兴建的两口50亩鱼塘,出租给村民从事养殖,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而且保证了冲口、上围、石围前三个自然村200亩旱田的灌溉用水。这两项民心工程,使石龙村的过半农田摆脱了干旱之苦。当地群众把这条引水渠引来的水称为“幸福水”。
“生态村”呈现新景象
3年前,石龙村委的年集体经济收入仅有1万元,难以维持日常办公经费开支,真正是“一穷二白”。2005年以来,石龙村委干部不向贫穷低头,多方筹集资金,筑起了灌溉与养殖两用的鱼塘,开办了一家小商店。这两个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3万元纯收入。他们还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成功引进了5家复粉厂、2家石灰窑厂。这些厂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万元的纯收入,并创造了75个就业岗位。去年,石龙村委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3万元,比2004年翻了两番。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多元,比2004年增加800多元。
在石龙村,村民们如今流行一句话:“我们村也"生态"了!”该村先后投入21万元建起了下迳、石围前两个生态文明村,告别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群众居住环境干净有序。更令人惊喜的是,该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不减,近几年来,全村每年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村民参保率达95%以上。村民当然也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4至2006年,全村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赔付金额22万元。
石龙村处在324国道边,过去曾经是治安复杂环境差的村落,近年配合公安部门大力整治治安,打击了一批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当地治安的稳定。经过近几年的整治,已初步呈现出平安和谐、环境优美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