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这是全新亮相的“雪龙”号全貌(11月6日摄)。11月6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完成了为期半年多的大修,以全新的面貌在上海亮相。“雪龙”号此次大修耗资2亿多元,主要对船体、轮机、电气和科考4个部分进行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新华社记者郑悦摄
新华网沈阳11月19日电 (记者姜敏)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获悉,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开展实地实验研究。
这是中国南极科考首次采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据了解,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是国家863项目“极地科学考察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一研究旨在为中国极地科考提供可适应极地恶劣环境、具有一定自主能力和多种观测能力的高技术装备。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冰雪面移动机器人的详细设计、加工、装配、系统集成与调试,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据介绍,“冰雪面移动机器人”体重达200公斤,外形看上去像一架带有升降桅杆的坦克,以电能驱动,可自主跨越冰裂缝,翻越雪坡和雪丘,最大作业半径为25公里,可搭载40公斤的重量,同时还可以拖曳100公斤的重量。这位“科考队员”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此次出征南极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机器人技术在南极恶劣环境下的机动能力与自主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辅助科学探测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了解极地科学考察对机器人技术的需求。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不仅为科考队在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从事极地探索活动提供帮助,同时也为中国智能机器人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开展工作提供试验平台。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每年赴南极的科学考察队有三四十支之多。据统计,截止2006底,《南极条约》缔约国已经发展到46个国家,在南极设有82个科学考察站,可容纳2500人左右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南极考察活动将围绕长城站、中山站两站改造,实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和确保内陆站建设选址这三大任务一一展开。
今天“雪龙”号科考船正式起锚开航,它将远赴极地执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任务,这150天的航程它将遭遇怎样的风浪和艰险?这第24次南极科考它又将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本报记者为此独家采访了将要再次挺进南极内陆最高冰穹A的科考壮士———徐霞兴,他在一一解答记者疑虑的同时,也让记者触摸到壮士一颗为科学奉献滚烫的心!
极地的所有权如何决定?这场“争夺战”对中国将产生怎样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专家。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