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19日电 (记者王亚光、勿日汗)在卫星地图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毛乌素沙地上,片片绿色点缀于一片灰黄中,而其中一片就属于殷玉珍的心血结晶。
今年42岁的殷玉珍,是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农民。
1985年,她与家人开始在毛乌素沙漠腹地植树造林,从当年自家门前仅一棵树到眼下已经坐拥7万亩“碧波”了。除了种植沙柳、柠条、杨树等乔灌木外,殷玉珍还尝试着种哈密瓜、西瓜、饲草等经济作物。殷玉珍说:“现在风沙小了、少了,庄稼长得好了,原来每亩庄稼只能收十来斤,现在能收几百斤。”
家庭年收入逾10万元的殷玉珍,望着绿起来的家园,笑着对记者说:“如今恶劣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治沙人也跟着致富了。”
作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大部分区域植被稀少,生态脆弱,沙化、荒漠化严重,拥有全国八大沙漠中的半数,沙漠化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5%。
自1998年起,中国先后在内蒙古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试点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八大生态建设工程,到2010年之前总投资将达120亿元。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确立中国北方最重要生态防线的战略目标,建立官员防沙治沙的政绩考核制度,实施围封转移、舍饲禁牧措施。实行“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力量以家庭承包、集体开发、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加快沙区的荒漠化治理。
目前,内蒙古生态建设已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像殷玉珍这样的个体治沙大户有不少;一些企业也纷纷投身于治沙中。据统计,内蒙古现有个体治沙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已超过1300户;从事治沙产业的企业有30多家,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据悉,2000年以来,内蒙古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6亿亩,荒漠化土地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荒漠化治理速度已超过其扩展速度。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日前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60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0多万亩,退牧还草3亿亩。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