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所致
波及江西全省的争夺劳工的行为,在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看来,背后是经济迅速发展提出的巨大的劳动力需求。
2000年江西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排在第27位,人均GDP只有上海的15%,是中部地区“当之无愧”的“锅底”。
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内陆省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2001年,江西省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顺利承接了沿海地区的产业。
这个过程从临近珠三角的赣州开始。赣州成为除省会南昌外,江西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连广东韶关等临近地区的政府,都曾到赣州来取经。
整个“十五”期间,江西成为中部仅次于资源大省山西,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连续四年招商引资增速连续居中部第一。原先作为中部最穷的江西,现在人均GDP已超过安徽,并且与湖南、湖北也在迅速接近。江西也率先成为出现劳工紧缺的中部省份。“江西最大的优势是区域优势:紧邻长珠闽三个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它们的后院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目标。”麻智辉说。
从2006年开始,在向浙江老大哥学习,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的新战略下,江西开始提倡本地人在江西创业。
都昌县工业园的小老板程小奇,就是这个创业高潮中,被吸引回本县投资。在都昌县工业园,程小奇工厂获得的土地每亩价格只有4万元,而在宁波,工业用地价格已上涨到100万元。
现在都昌工业园近160家企业中,多一半是本县人回乡创业建立的企业。园区最大的企业、年产值2亿的景程实业,就是都昌本地人吴玉初2005年回乡创业建立的企业。
在都昌县城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当地人指着一家家紧挨着的店铺介绍,这些店基本都是本县人最近两年返乡创业开设的。
民工返乡
许多民工也开始返回江西,他们曾经希望到外面闯荡,见见世面,如今他们觉得回家更好,毕竟在本地就业离家近,开销低,也能与亲人相互照顾。2006年,在浙江宁波打工的刘影就和自己的9个老乡一起回到都昌县。
在江西全省,2006年农业富余劳动力总共转移677万人,在本省就业的虽然只有114万人,但本省就业的增长速度,却是省外就业增长速度的1.5倍。
劳工短缺的局面,极大改变了劳工的地位。33岁的德安本地人罗贤桂夫妇,目前就在德安县工业园天下实业公司——一家服装厂工作。现在他们每人每月能挣1500元,而且他们每人每月只要交60元伙食费,就可以在工厂食堂吃自助餐。
服装厂还给他们夫妻特意分了间夫妻房,可以开小灶,孩子也可以带在身边。为了让四岁的孩子上幼儿园,老板罗世勇出面打了招呼,幼儿园还免去了罗贤桂儿子每年600块钱的借读费。
即便条件不错,已有四百多工人的天下实业公司,由于工作时间很长,招工仍不理想。按照厂里订单,老板罗世勇期望还能再招100工人,把工人扩充到500人,但是这个目标至今没有实现。
在都昌县工业园,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不到1000元,与发达地区还有30%左右的距离,社保在不少企业也并不能到位。当劳动局和工业园区的干部要求老板提高工资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到你们这里,就是为了赚你们低工资的钱。”
但是,江西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简裕春在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库的过程中发现,德安的富余劳动力90%以上已转移出去,理论上还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已不超过劳动力总量的百分之五。
简裕春还忧心忡忡地提到县教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在校中小学生的数量,已经从2003年的21390人减少到2005年的18959人,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德安后备的劳动力供应,也越来越少了。
简裕春和县领导意识到,靠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很难支撑德安的长远发展,他们在酝酿一个新的思路:依托德安的钨锑等矿产,引进一家有意向在德安建世界园林机械制造基地的台湾大企业,为县里培育一些对劳动力依赖较少的支柱产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周末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