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教育界热议多年的话题。记者日前从浙江省教育厅获悉,从下个学期开始,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内的37所在杭州的高校,将全面实行教师互聘。28万余名大学生将因此受益。如此大规模的教师互聘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
除了教师互聘外,浙江在杭州高校之间其他方面的合作也将制度化。参与互聘的教师,还将参与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组建学术团队以及培养研究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工作。
已建立互聘信息平台
事实上,打破大学“围墙”的尝试已经在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14所高校开始。下沙高教园区是浙江最大的高教园区,园区内14所高校有教师近万人。貌似师资力量雄厚的背后却有着严重的“贫富不均”,随着高校扩招加大,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同步跟上,因而出现教师的结构性短缺。
园区内的杭州师范学院教务处主任徐青说:“近两年我们学校的经济类课程总是"开天窗"。”“开天窗”是指某些专业开出来之后没有相关老师授课。“教师缺,自己学校聘请成本太大,相对而言,浙江财经学院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充沛,我们就聘请他们的教师,学校省下一笔费用。”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方永平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园区内教学资源,2005年高教园区内14所高校试行教师互聘制度,为此浙江省教育厅下拨50万元建立下沙高教园区教师互聘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需求方与应聘方就能实现快速互动。
省下600万师资引入金
教育部门仅用50万元的互聘制度建设费用,为下沙14所高校每年省下至少600万元的师资引入金。徐青说,如果某个课程想找老师,他们会首先考虑采用互聘方式从园区其他高校引入。传统方式引进师资成本很大。徐青说,“我们不但要付很高的引入资金,还要解决教师住宿及其家属的工作、学习等问题,而互聘教师这一切不需要考虑。”
两年来,下沙14所高校有716人次教师报名参加互聘,实际受聘437人次,直接受益学生近4万人。学生对这些来自其他高校教师的评价,优良率达98.5%。参与互聘活动的浙江传媒学院邵长波教授已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了三学期有关传媒方面的课程,应同学们要求这学期还要继续开。邵长波说,通过互聘制度,优秀的教师不光在本校得到承认,在其他高校也得到赞扬。浙江工商大学大三学生陈牧菁说,这样的制度弥补了学校的不足,可以听到想听的课程。
方永平认为,高校互聘制度带来的另一个积极效果就是形成教师竞争机制。“以前学校对同学不欢迎的老师只能一般考核,现在可以通过聘请外校老师来顶替,让这些老师"闲"起来,这下他们的压力就大了。”
(据《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