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儿河灌区,一马平川。大部分稻田已经收割,剩下齐刷刷的稻茬。远处有的地块正在收割,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叫着,前面的稻子应声倒下,后面哗哗淌出稻粒,在夕阳的映衬下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
洮儿河灌区建管局局长任陶海人高马大,嗓门也大:“要是你们早来一个月,这儿的景色相当好看,就像歌里唱的,风吹稻花香两岸!”
三年大旱三年丰收
洮儿河灌区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型灌区,是洮儿河上游察尔森水库的配套工程和洮儿河冲积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水源工程,也是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的重点项目。
但由于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春旱、伏旱连着秋旱,唯一的一条河——洮儿河近年也时常断流。当地人有句半是玩笑半认真的话:“洮儿河就剩下酒了”。(当地有种叫“洮儿河”的白酒。)
这样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怎么会“风吹稻花香两岸”呢?这要归功于灌区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中心,走出了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洮儿河灌区是农业大区,现有耕地174.85万亩,其中水田46.05万亩,国民生产总值的66.5%来自于农业。离开水,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但该区的水资源很有限,洮儿河经常断流,地下水可开采量只有5亿立方米。连年干旱,地下水补给减少,加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可开采使用量越来越紧张。“形势逼着我们必须走高效节水农业的路呀!”任陶海对此感同身受。
作为井渠结合的灌区,洮儿河灌区充分利用节水改造资金,进行渠道防渗处理,并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扩大灌溉面积。针对辖区内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的特点,采用支、斗渠续灌与轮灌相结合的灌溉方法,根据薄、浅、湿、晒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灌溉用水量。2004年冬天,洮儿河灌区应用渠道防渗新技术,采取了土工格混凝土护坡和纤维混凝土护坡两种护砌形式,这种技术造价低廉,整体性好,而且抗冻胀,使灌区渠道防渗工程达到了全省优质水平。
节水改造让灌区尝到了甜头。最近3年,白城市连续3年大旱,灌区却连续3年夺得丰收。
开着轿车去插秧
洮北区农民吴贤日,家有水田3垧(1垧=15亩)。原来,灌溉渠是土渠,他家的田又处于渠道末梢,急着用水时干瞪眼灌溉不上,产量和票子自然大打折扣,弄得他心灰意冷,对种地简直失去了信心。
这两年,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土渠变成了水泥防渗渠,末梢也畅通无阻了。老吴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不仅节约了灌溉时间,也节约了成本,而且水质比原来的好,稻田每亩能增产150至200斤。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实行惠农好政策,种地免税,还给补贴,粮食也有保护价,老吴一口气承包了9垧地。如今,老吴的家庭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去年买了辆小轿车,每到农忙插秧季节,他都开着轿车去,让许多农民羡慕不已。
据介绍,在洮儿河灌区,和老吴一样的土地承包大户约占20%。任陶海说,“我们灌区就是为农民、农业服务的,农民富了,就说明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成功了。农民对灌区改造老欢迎了,有的农民特意到广播电台给我们点播歌曲《爱的奉献》呢!”
任陶海告诉记者,几年来,灌区共完成干、支渠防渗衬砌72公里,节水效益非常显著,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5提高到0.60,仅此一项,年可节水2400多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万多亩,水稻产量提高了,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灌区还下气力抓“软件”,向管理要水,如制定科学合理的供配水方案、逐步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组建用水户协会,实行农户参与式自我管理,目前已组建22个用水户协会。
有了水,就有了底气。洮儿河灌区响亮地提出了“打造优质稻米生产核心区”的战略目标。实施节水改造后,洮北分灌区已成为农业水利化示范区,项目区内林成网、田成方、路成线,人畜饮水、农村绿化、人居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昔日的干旱地,正在变成“塞北小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