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东南部的国家体育馆,其灰色调外表与老北京城灰砖灰瓦一脉相承。在奥运期间,体操、蹦床、手球比赛及残奥会轮椅篮球的比赛将在这里举行。同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它却常常被当作鸟巢和水立方的背景而被人忽略。实际上,这座“低调”的建筑也拥有与鸟巢的钢结构、水立方的膜结构一样“重量级”的亮点——国内跨度最大的钢屋顶。更加不为人知的是,在它的地下,还变废为宝地利用了8万吨首钢的废钢渣。日前,国家体育馆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正式完工并交付使用。
钢屋顶“推”了俩月 “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瞧着就好!”国家体育馆工程总指挥沈永山以最朴实的开场白介绍国家体育馆。这座国字号体育馆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足足容得下11个标准足球场,55万立方米的空间让两万人坐在看台上还显得挺宽敞。
国家体育馆南北长144.5米,东西宽114米,其屋顶跨度之大不仅创下了国内之最,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馆中跨度也最大。最让人惊讶的是,尽管架起屋顶的每根龙骨自重就达4到6吨,但给人感觉却丝毫不笨拙——波浪形的屋顶轻巧地架在玻璃幕墙上,犹如艺术体操中的带操般充满轻盈的韵律感。正是为了这个轻盈感,国内专家会就先后召开了26次。
据介绍,硕大无比的钢屋顶分为6部分分别吊上拼装平台。经过无数次试验,建设方决定采用国内首创的“双向张悬滑移施工”的屋面施工法。专家们决定用最“土”的办法——在轨道上涂黄油,让8个机器人,即液压助力器来推动硕大的钢屋顶就位。
总指挥沈永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有几分激动,“那是2006年的5月6日早上6点56分。”怕有闪失,施工方特意比原定时间提前两个多小时开始,“我们没敢叫"滑移",而是称之为"试动",庞大的钢屋顶稳稳地滑动了20多厘米。”有了技术做保障,第二次滑移达到80厘米。由于跨度太大,每推一点,都有感应器监测其受力变形情况,进行调整后再焊接固定,就这样,钢屋顶“推”了近两个月才完全安装到位。
“脚踩”8万吨废旧钢渣 众所周知,体育馆周圈是看台,其四周的承重比中间部位要大得多。地下水在四周的挤压之下,会把场馆中间的地板顶起来。按照最初的设计,打算用塑混凝土压重中间部位来解决这一问题。但3.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造价的确过高,时逢首钢废旧钢渣正准备处理,钢渣与混凝土的比重相同,但成本则大大降低了。于是,国家体育馆地下就埋入了3.5万立方米、8万吨的首钢废旧钢渣,既节省了成本,又变废为宝。
“全部钢渣都经过检测,完全符合环保要求,不会有任何污染隐患。”工程总指挥沈永山肯定地说。
头顶国内跨度最大的钢屋顶,脚踩8万吨首钢废旧钢渣,这个钢头钢脚的“孩子”长得结结实实。
“像做家具一样做看台板” 由于双向滑移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搭建脚手架,因此在钢屋顶滑移的同时,室内也在同步进行看台板的浇注作业。
“我们的看台板不是预制好的,都是现浇的。”沈永山特别强调说,“像做家具细活儿一样做看台板。”他解释说,现浇的好处在于没有接缝,整个看台完全连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抗震性。
利用地下水调节馆内室温 国家体育馆钢屋顶的屋面板面积达28000平方米,设计方凭借屋面板和朝南的玻璃幕墙综合利用太阳能。1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提供地下2万平方米的车位照明。
体育馆还配备了雨洪利用系统,将降水收集起来,导入4000立方米的3个蓄水池,用来绿化浇灌和洗车。
近年来的新技术——地下水源热泵也在体育馆派上用场。北京地下水常年在8摄氏度左右,通过抽调循环,使之与空调相配合,调节馆内室温,为整个馆内55万立方米的空间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
发布厅可做数字影院 国家体育馆分为主赛馆和热身馆两大部分。主馆比赛场地为3000平方米,固定座位18000席,可增设临时座位2000席,总座位20000席。而位于其北部的热身馆与其一般大小,馆内的活动看台能够整体移动,使热身馆在半小时内即可快速转变成可容纳几千人的比赛馆,进行如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的比赛以及部分极限运动、器械健身、形体训练等,铺设临时冰场设备后,还可变为冰上运动场。
此外,热身馆还可举办发布会、时装秀场、中小型演唱会、戏剧、展览、展示、洽商会、博览会等。
位于首层西侧的新闻发布厅,可同时容纳250人,配有同声传译等先进的专用设施。考虑到赛后利用,它还可用于举行联谊会、小型发布会、时装秀等,甚至可转换成小型数字电影院。(记者姜葳) 来源:北京晨报
同城报道:
北京青年报:国家体育馆交付使用 观比赛听不到风雨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