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经济再普查引领科学决策
经济普查是和平时期的重大社会动员,涉及数十个行业、数亿从业人员。切实摸清经济“家底”,对于科学决策及政策更加精益化意义深远
文/本刊评论员
根据国务院的通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即将于明年启动,这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的又一次国情国力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及所有制的日益多元,摸清经济“家底”变得殊为不易。2004年启动的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便将我国2004年的GDP总量从13.58万亿元一次性提升为16万亿元,这一重大数据修正,以及有关二、三产业结构及规模的数据变动,引发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次普查还成为“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并为此后的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从这个意义上说,摸清经济“家底”,对于科学决策和政策精益化意义重大。通过普查,可以进一步打牢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第一次经济普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各方面的变化都较大。党的十七大,在回答了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之后,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本世纪前二十年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尤其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提出,并对各地节能降耗指标作出具体分解后,这项工作的开展喜忧参半。总体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凡此种种,都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第二次经济普查,进一步认识国情,通过科学翔实的数据,让国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加看清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增强全体人民的忧患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力,在此基础上更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开拓新的就业渠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要取得更加令人民满意的成就,也都需要更好地摸清“家底”。
事实上,经济普查作为和平时期的重大社会动员,是现代国家和政府掌握现代经济发展普遍规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前瞻和决策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不少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我国的重要普查工作的力度加大,如去年底开始的被称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农业普查”,数月前,又宣布实行“全国污染源普查”。这类普查,是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科学前提。这类普查的常例化、制度化已初见端倪。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19个国民经济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和875个行业小类,涉及约800万个各类单位和3000多万个个体经营户。同时,为适应当前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能耗统计的需求,还将扩大主要能源品种和水的消费量的统计范围。此次经济普查范围之广、要求之高、难度之大,由此可想而知。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经济普查工作好像是一件劳神费力却看不出管多大用的事。实则,摸清“家底”,不仅事关国家,也事关每一位公民。因为,若“家底”不清,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从何而来?政府保障民生的合理政策从何而出?
经济普查工作的对象是第二、第三产业,涉及数十个行业、数亿从业人员。通过经济普查,国家才能掌握每个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到各行各业职工的收入现状。在此基础上,国家就可以针对困难群体出台相关政策,做好他们的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经济普查更是一件雨露均沾、受益无穷的好事。因为,只有摸清“家底”,企业才易作出正确的投资经营判断。经济普查关系到广大基层企业和众多的第二、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一个经营者、一个投资者要在市场经济中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所在行业的信息,包括行业分布、入行成本、行业赢利等情况,从而制订出更加正确的发展规划。
第二次经济普查,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普查的集成度更高。将如此多的经济门类和行业大类合并进行经济普查,这是减轻基层负担,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把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并把建筑业、主要能源品种和水的消费量纳入普查范围。这不仅减轻了基层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多次填报普查表的负担,而且提高了普查资料的可用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推进我国统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社会共享。这是在统计管理中体现服务于基层、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行动。
经济普查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广大普查对象应自觉响应和支持政府号召,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切实履行公民的义务和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