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峰
11月11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修058班的王为正着手准备即将进行的毕业前夕最后一次专业理论课考试,他显得很轻松,并没有因为临近毕业为找工作而紧张和焦虑。作为该校“订单教学班”的学生,考试结束后,他就要奔赴河北汽车贸易协会的成员单位顶岗实习。
按照校企双方订单培养协议要求,他毕业后将成为该单位的一名员工。
像王为一样,该学院汽车工程系明年毕业的600多名学生将会有近30%是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就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伟民告诉笔者,该校4700多名明年毕业的08届学生中,有近20%的学生将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实现就业,这也是该院在高职教育领域率先探索出高职教育的“邢台模式”后,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它为毕业生“零风险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实现了学院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原解放军军需工业学院)始建于1979年,1991年经国家教委和解放军总后勤联合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所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院校。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所“职业技术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家挂牌。2000年入围国家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单位、2005年通过教育部“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试点遴选,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追述我院订单式教育的雏形,可以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为邢台驻军转业军官的职业培训和定期举办的为军队保障企业的厂长和车间主任的培训算起。”陈伟民说,“当时,学院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采取在校内培训和到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用人单位培训了大量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
1991年,学院率先承担起了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试点任务,坚持将军队管理特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融合,通过大胆引入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对传统的专业和课程进行改造,重点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以“双起点、双证书、订单式”为主要标志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被教育界誉为“邢台模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学院积极组织和开展了不同主题、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毕业生签约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经过该院调查分析后发现,虽然在2002年该院由总后勤部移交河北省管理,但原有的保障军队企业的就业渠道没有受到影响,每年有近20%的毕业生进入军队保障企业工作;同时,学生通过在与该院有长期人才供需关系的近300多家企业里,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后,也大多能顺利进入这些企业就业,但这些用人单位在接收人数和对象上有不确定性,学院认为是准订单式培养方式。直到2005年,该院服装工程系与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际华公司通过初试、复试和面试后选拔出40名大二的学生,成为学院首批多个“订单教学班”的一员,该批“订单学生”毕业后以其“上手快、适应能力强,专业扎实,职业素质高”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大客车维修专门技术》,总课时120小时,任课教师李惠民,上课地点二教104室,周次暂定8~20周,上课时间周六下午(2:00~6:00)……另注:公司课程安排有《企业文化》、《沟通技巧》、《生产工艺流程》课程由公司讲解。”这是“宇通大专班课程安排(第二届)”的内容。据该院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刘志忠介绍,“这是学院与郑州宇通客车公司合作开设的"订单班"所制定的部分教学计划,订单班的42名学生来自全院4个不同的专业”。
据悉,“订单教学班”一般是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基本上学完基础课后开始的,企业来学院进行宣讲和介绍企业发展情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经过企业笔试和面试后择优录用组成“订单教学班”,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将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经过“带薪顶岗实习”后到该企业就业。服装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冯旭敏说,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很受企业欢迎,为能抢到更多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有的企业甚至从新生中进行选拔,组建“订单教学班”,并通过加大培养投入来获得更高素质的“准员工”。
陈伟民解释:“订单式培养”模式其实就是按照企业对人才素质、规格和技能标准的要求,由院企双方共同开发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专业知识、企业文化、专门技能有机融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其特征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据了解,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与河北汽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北京英超(国际)服饰公司等近20余家企业联合开办了“订单教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