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华
环渤海经济圈欠发达县如何实现快速超越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经济学课题。山东省沾化县这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是可以实现的。沾化县是1998年整体脱贫的山东省最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如今一跃进入全省中等县区行列,并正在冲刺山东省第一方队。
科学谋划,选择好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已不再单纯是“农业经济”,而是“复合经济”。它已经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县域经济转变。必须选择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有支配作用的重点部门、重点产业、重点乡镇实行重点发展,通过极化效应促使形成集聚经济,进而全面突破。
沾化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西南畔,版图面积221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38.5万。全县人均土地9亩,其中有大量非耕地,是中国东部沿海极少未开发的地带之一,具有“地多人少,经济不发达”的特征。县域内工业基础差,生存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在经济学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沾化确立了“两带三极”的县域经济发展布局,走“城市化为主,城镇化为辅”(即重点建设县城,并以县城为核心发展有特色的重点乡镇)的县域发展和“特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把沾化县置身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大背景下,抢抓山东省委、省政府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变滩涂资源多、净空条件好、盐碱荒地多等劣势资源为产业优势,短短几年沾化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在全省排名上升了21个位次;县乡干部、教师各项工资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村村实现了“六通”,即通自来水、通电、通柏油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沾化先后被评为“中国冬枣之乡”、“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试验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等。
解放思想,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有力武器。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贫困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信息闭塞,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甘居落后,缺乏敢想、敢干、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把解放思想放在先导位置,引导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打破思想枷锁,树立新思想、新观念,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沾化县连续开展了5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决破除“满、难、怕、空、懒、散”思想;创造性开展了“千名干部下江南”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企业负责人和村支部书记到江浙等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分批安排年轻优秀干部到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定期举办“沾化论坛”,聘请知名专家授课和发达地区企业家介绍创业发展史。这些有效措施,开阔了干部群众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同时,注重在干事创业中解放思想,把广大干部推到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的最前沿,先后建起了1个防潮大堤、1条海天大道、1个机场、1条铁路、2条高速公路、3个大平原水库、50万亩冬枣园,既锻炼提高了各级干部克坚破难的能力,又坚定了敢办大事、能办大事、善办难事的信心和决心。
夯实基础,谋求县域经济长远发展 县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集中区域,县域经济是中国最根本的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要正确运用可持续发展观,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县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欠发达县域来讲,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发展的速度和后劲。
近几年,沾化县按照“高新技术引领,重大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富民,生态环保保障”的思路,注重打基础、求长远,县域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优先发展县城,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园林型现代港口城市”,县城面貌和品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融资投入60亿元,推进海天大道、滨港铁路、沾化火车站、威乌津汕高速沾化段等2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陆海空立体交通框架初步形成,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坚持节能环保为先,运用生态治污、热电联产、绿色化工、海水一水多用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骨干产业有机联结的生态循环经济,形成了电力、油盐化工、新型建材等多个特色产业板块。实施沾化冬枣“二次创业”行动,建立优质采穗圃,力争用3年时间把50万亩冬枣树全部更新换代,保持在全国的领军地位。
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县域经济是中国的民生经济和稳定经济,承载着我国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是民生问题的集聚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发展。
为彻底破除吃水困难、潮灾频繁这些困扰沾化人民的历史性难题,沾化县千方百计建成3座大型平原水库,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1.5亿立方,居全省县区之首,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农村供水城市化”户户通自来水的农村县。
沾化县克服重重困难建成157公里的防潮大堤,围海造田30多万亩,保护群众12万人,激活了整个沿海经济开发。坚持富民为本,每年从县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为群众搞培训、办枣节、做宣传、拓市场。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沾化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面实施,参合率达到8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
沾化注重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创造性实施了“以法为先、以理为基、以情为重、以人为本”“四位一体”处理信访问题工作法,被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全国推广。
对外开放,全方位提升发展境界 县域经济是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决定作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突破区域界限,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配置。
由于县域资源储备好、生态环境优越、劳动力充足,没有工资刚性约束,产业进入限制少,企业运作成本低,非常有利于吸引外资。尤其是欠发达县域,基础差,底子薄,靠自身快速发展很难,更应牢固树立“县域以外都是外”的思想,加强同县外、国外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
沾化县快速发展的实际,有力印证了“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近年来,沾化县坚持搭建平台,创优环境,筑巢引凤,奥地利、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香港、温州、广州等海内外客商纷纷前来考察投资,一大批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的项目相继落户沾化。
苦干实干,始终保持超越拼搏的精神状态 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尤其需要保持昂扬向上、不畏艰难的良好精神状态。面对沾化发展条件相对差、发展水平相对低、发展难度相对大的现状,坚持用精神塑造人,用发展鼓舞人,用事业凝聚人,大力倡导“干事、务实、低调”作风,使“居弱图强,拼搏实干,一心为民,创业奉献”成为沾化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沾化提出“几个班子就是一个班子”的口号,由县级班子成员带头分包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面对面地为客商服务,实打实地推进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完善考核指标,改进考核办法,以落实论功过、论奖惩,确保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每年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开拓市场,帮助群众销售冬枣;扎实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安排县乡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党员干部以干事创业、真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凝心聚力,牢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近年来,沾化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造就了一支作风优良、敬业实干的干部队伍。建立完善县级干部乡村联系点和县直部门包乡联村制度,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化实施“双基工程”,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坚持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探索出的“县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在全省得到推广。出台“全民创业27条”,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激发出蕴藏在民间的活力。目前,全县上下风正气顺,人心思上,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沾化县委书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县域经济与地方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