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文艺看过来
——2007“台湾式文艺”热点
喜欢台湾文艺的人,肯定知道下面这些人和事,而之前不熟悉的人,也在今年知道了这些名字,因为整个2007年,活跃在北京的台湾文化活动实在很繁荣——迷恋上台湾的文艺气息不分先后。
同样没有区分的,也包括你爱上台湾文艺的途径:从《PPAPER》开始也好,从《流星花园》也好,从陈绮贞开始也好,甚至从《康熙来了》开始也好,你不得不承认,在多数年轻人略略向往“文艺青年”式生活的价值观里,台湾文化是某种标杆——作为一个很“文艺”的青年,你至少要领会小S式的幽默、理解“诚品”里的小情小调、欣赏现代小剧场的别致、听得懂独立音乐在唱什么。
整个2007年,前赴后继的台湾艺人给北京增添了多少台湾文艺爱好者没法统计,但豆瓣上突然冒出来的若干个台湾文化的热闹小圈子证明,这一年是属于台湾文化的小热潮。这个热潮的发生,固然有台湾文艺先锋们北上活动的带动,也有两岸年轻人一直以来在互联网上的沟通——对一个文化从了解开始、到交流互助、到参与评论,并凭借网络的平台找到同好。毕竟,网络是“三通”之前已经可以无障碍交流的重要渠道。
■张悬、陈珊妮、自然卷
10月24日, 张悬弹唱会 MAO现场人满为患,50个名额的网络送票吸引了4356位网友抢破头。
在台湾,他们都不是2007年才炙手可热,但都不约而同在今年走进北京。对各自的粉丝来说他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对于刚刚认识他们的人来说,他们站到一起代表最新鲜的“独立音乐”力量。
■云门舞集
7月云门舞集北京首演,消息一出,一票难求。黄牛党更是把两百的门票炒出了八百的天价。
云门舞集第一次来北京早在1993年,并没有什么轰动。林怀民自称在经过了将近20年的“少年浮躁”之后,终于找到中国式舞蹈语汇,北京观众记得1993年演出的人不多,不知道今年演出的,也不多了。
■赖声川
5月《暗恋桃花源》,11月《这一夜,WOMEN说相声》。有赖声川名字的地方,门票自然一扫而空。印着《赖声川创意学》的书籍出现在大小书店。11月22日,赖声川还被评选为第二届创意中国“年度创意人物”。
赖声川在台湾早就已经是传奇,是开创台湾现代小剧场的戏剧之父——他在北京特别设立了表演工作坊的分部,这足以证明他进军北京的决心。这个长期活跃在内地剧场的话剧专家,也为我们发掘了大量的演艺人才,比如尚在学校的汤唯。
■诚品书店
“诚品”约等于文化,随着畅销书《诚品副作用》在内地出版,据说北京西四环有一个楼盘项目,都要把 “诚品”写在楼名上,以显示这个楼盘的文化气息。
“在台湾吃口香糖并不只是吃口香糖,那有叛逆的感觉,到诚品看不看书的都来,因为这里有一种优雅的气氛,我们看到从3岁到80岁的都会到诚品来转一圈。”台北人如是说。
■小剧场话剧
3月,亚洲青年话剧节,小剧场话剧《不三不四到台湾》亮相北京;6月,“华人城市青年戏剧节”主打活跃在台湾的小剧场话剧。11—12月《曹七巧》、《一千三百万个单身浴缸》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北京的话剧舞台。2007年,是台湾小剧场话剧出现最多的一年,“话剧圣地”人艺、“实验剧场”东方先锋剧场和“新崛起的”朝阳9个剧场见证了今年“台味话剧格外多”。
小剧场诠释了台湾话剧人的品位和趣味——不同于内地小剧场话剧,台湾众话剧擅长添加多媒体和具有实验性的技术。也许北京这片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有兼容性的文化,是吸引台湾戏剧人前赴后继“登陆”这里的主因。
■范晓萱 张震岳
范晓萱以朋克女造型重返歌坛,内地巡演刚到浙江就在义乌遭遇4万歌迷的“盛情”,张震岳的歌迷会火爆到现场暴乱被迫中断。
某些人变了,更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某些人则要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另类。沉默一段时间的歌手对于歌迷具有致命杀伤力,当然前提是不流于口水歌和打榜曲目的独特魅力。
文艺先锋的北上生活
那些往来于北京和台北之间的文化人物,有他们关于北京的看法,对于城市的认知,对于交流的感想。他们的北上生活,代表台湾文化面向内地的开放式状态,虽然这其中有个人事业的不同考虑,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北上,促成台湾文化在北京热闹发展的现状。
赖声川: 希望为北京创作专属作品
赖声川,从台湾出发享誉国际的戏剧大师。去年开始,赖声川在内地媒体中频频露面,他用经典剧《暗恋桃花源》征服了内地观众,再加上紧随其后的《这一夜,WOMEN说相声》,更是迅速提升了内地人气。
青周:2007年,您在北京的时间大概有多少?
赖:大概有3个月的样子,包括《暗恋桃花源》的几次复排和《这一夜,WOMEN说相声》的排练,以及在这边的一些创作工作,加起来大概有3个月。
青周:最近您的工作重心在哪儿?
赖:其实我的工作重心一直很多元,一年当中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美国,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台湾,剩下的时间会在内地和世界各地走,目前我的工作重心还没有转移到北京,但我很希望将来有机会在北京创作完全属于这块土地的新作品。
小众也可以很大众
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刚开始时,还是很“文青加愤青”的,后来“我们逐渐发觉自己变得非常擅长创作喜剧”。起初他希望制作人把那出戏定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里,大概一百多人的小剧场就可以了。结果想不到,想看的人非常多;后来出录音带以后也变成一种很疯狂的市场现象。这样的疯狂追捧在内地也一样遇到。
青周:2007年,您带又一轮《暗恋桃花源》和《这一夜,WOMEN说相声》在内地掀起热潮,一个戏很“上海”一个戏很“北京”,对于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您各有什么样不同的感觉?
赖:这种比较非常有趣,但其实这两个作品本身并没有太强的地域感,像《这一夜,WOMEN说相声》,这次是从深圳和广州开始先演的,那里的观众完全接受也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而你称为“很上海”的《暗恋桃花源》却是从北京出发的,而且在北京演出的场次最多,达到38场,上海演了两轮,才只有10场。而且《暗恋桃花源》一路走了十多个城市,每个城市的观众反应都有类似的地方,我不太会刻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某个城市的风格,其实在现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之下,年龄和文化背景反而可能是观众的分野线,城市不太会是。北京和上海当然是两个不太一样的城市,但我感觉上海的观众更宽容,有一种更放松和对剧场更尊重的态度,这是很可贵的。
青周:大众文化和小众文艺哪一个更适合北京的需要?
赖:很难界定什么是大众,什么是小众,就像我的剧场活动也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一样,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应该是有非常多元化的作品的。
北京缺少能扎根的本土创作
赖声川说,每一个剧团都梦想有自己的剧场,我这个梦终于在北京实现了。2003年赖声川的北剧场成立,但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困境,最终易主。
青周:2003年您做北剧场,选在北京,为什么不是台北或者其他城市呢?
赖:其实都在尝试,只是当年在北京时正好有那个缘分,所以就有了北剧场。如果缘分到了,上海、台北或苏州,包括深圳,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能再会有“北剧场”。
青周:除了北剧场这样的全新概念,您认为北京的文化里还缺少什么?
赖:缺少真正一点点慢慢成长的能扎下根来的本土创作,我知道北京现在戏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临时搭建起来的班子,一哄而来,可能也会一哄而散。剧团像是树,要慢慢生长,很多年,一个好的剧场环境像是一片树林,要很多棵树一起慢慢长,才会有持久的风景。 文/张春蕾
李欣频: 北京是我的异度空间
“在台湾这么多年,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内地有这么多人知道我,欣赏我的作品,我想他们也是吧。”
李欣频,台湾的“文案天后”,成功打造“诚品书店”这个台北如今最负盛名的文化地标。
2007年,李欣频在台湾的第一本畅销书——《诚品副作用》在内地出版,随着这本书的“北上”,李欣频整个人也正式迁到北京生活。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广告学博士学位,另外兼职给北大本科生教授广告学课程。
谈到来北京读书,李欣频鬼笑地说:“这全是机缘巧合,本来是我弟弟想来北大读法学的博士学位,但他在上海做律师,不能脱产,可是名额已经报上去了,所以我就去考了,没想到真考上了。”
其实从9月份开学到现在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仅仅是这两个多月就让李欣频对北京有了家的感觉。“我在苏州街租了个房子,布置得很漂亮。我经常会窝在我的小屋子里进行创作,像我的一个私秘洞穴。你都不相信,当我回台北之后,我恍惚地觉得我还在北京,依然在上学、工作、接受采访。现在不管身体在哪儿,都好像另外一个我仍活在北京的异度空间里。”
谈起最近接踵而至的台北演出文化,李欣频笑着说:“我和赖声川、林怀民、张悬他们私底下决没有商量好今年一起北上,呵呵,应该都是不约而同的。不过他们真的都很棒,但是,台湾对于艺术家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去创造去展示,所以北上是自然而然的。也许他们也和我一样喜欢上了北京,因为在台湾这么多年,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内地有这么多人知道我,欣赏我的作品,我想他们也是吧。”
李欣频说北京哪都好,有看不完的演出,有成堆的展览,有吃不完的小吃,有赏不完的风景,但是北京的读书气氛实在不好。 “我在台湾的时候,奇怪台湾的年轻人怎么都不读书,一年才看五六本书。所以我在写诚品文案时,经常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村上春树、强调海明威、强调卡夫卡,就是想让台湾的年轻人熟悉这些人,培养他们看书的兴趣。但是,当我来北京之后,我发现台湾人还算是爱看书的。在北京,不管是地铁里、咖啡厅里、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拿着电玩、手机的年轻人,喜欢文字的人顶多看份报纸。到处都在谈论股票和房价,整个城市显得有些浮躁。”
“其实,北京有很好的书店,它们也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氛围,比如单向街、光合作用,它们和诚品书店很像,有优雅的环境和大量有品质的图书,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呆在里面泡上一下午。”李欣频说。
来自台湾的新概念
这些频繁出现在台湾式文艺里的词汇,是正在影响内地青年的新概念。
■小剧场 实验 不妥协
作为最早介入台湾小剧场运动的人物之一,魏瑛娟这样说道:“小剧场的根本气质就是不妥协,包括不对观众的欣赏趣味妥协。”
■创意学 行动 生活哲学
创意是人类最向往的一种能力,但是“我们却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它”。李欣频,21岁进入广告圈,28岁出版第一本书,既是拔尖的广告文案,也是多产的专栏作家。被数字时代杂志选为百大创意人之一。《赖声川创意学》是国内第一本将创意规则化、步骤化的实用工具书,首度以金字塔概念解释创意成形脉络的思考架构。
本是虚无难捉摸的创意,却在李欣频和赖声川的笔下,变成了一种人生体验,一种生活哲学,更成为一种可实施的行动。2001年,台湾开始实行“创造力教育白皮书草案”,斥资6千万元投入创造力教学行动方案。创意不只是教学,最终将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台湾人对创意学的认识和推崇可见一斑。
■独立音乐 游吟 诗意 低成本
音乐风格、内容自由多元,唱片销售方式非主流,台湾独立艺人几乎主导了整个华语独立乐坛。这些音乐中找不到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职业化R&B,也少有一路铺陈的哀怨情歌。音乐的初衷简单直接,低成本有时却带来了高创意。
■现代舞 无规律 身体的解放
现代舞最早是以“反芭蕾”的形式出现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存在普遍的规律,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典。”
1973年,林怀民回台北创办台湾第一个现代舞剧团“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云门在台湾演遍城乡,屡屡造成轰动,将台湾现代舞带到了世界各地。
■文艺片 一种不激烈的高票房
“文艺片”这个词其实是香港电影人创造的。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但毫无疑问把文艺片做到极致的仍然是台湾。张艾嘉、何平、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和徐小明都是文艺片的知名导演,高票房和多奖杯将台湾文艺片推向极致。最近的两部电影《色•戒》和《不能说的秘密》都是台湾文艺片的类型。
■《 PPAPER》 设计 意见领袖
创意双周报。根据统计,约有50000人就读于与设计相关的科系,另外约有50000人从事与创意相关产业, PPAPER明确地和这100000位意见领袖对话,并建立每个月两次的深度沟通。PPAPER提供国内设计相关人士们设计理论及设计类相关报导等,冀望提供精简实用的设计观点和创意启发。
这个团队,十三个人外加一只流浪狗;从不加班;一款洗发水包装设计费高达百万; 这个团队,名字叫《PPAPER》。文/张春蕾
台北VS北京
年轻人的城市对话
不久前,名为“戏楼”的影像征集网站提出了两岸年轻人对话的主意,他们在台北和北京两个城市里寻找年轻人,给他们白板和笔让他们写下自己想问对方城市同龄人的问题。发起人说,年轻人都很有兴趣,大方地写下想问的问题,相比之下,两个城市年轻人关心的问题有很多类似,也有因为讯息不畅所引发的最直接好奇。
虽然目前知道这个活动的人不多,参与其中的也不到百人,但两个城市的特殊对话引来很多有兴趣人的积极跟帖,分别对对方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目前这个活动还在进行中。
北京人问台湾人:
■台湾离婚率有内地这么高吗?
■15-18岁的年轻人对性方面的问题都很开放吗?
■周董,我能见你一面吗?
■自然卷组合专辑在内地发行吗?
■台湾的饰品比北京的漂亮吗?
台湾人问北京人:
■你们敢在海边裸奔吗?
■黄景行何时会来台湾?
■北京人会跟花莲人一样常迟到吗?
■你们会有就业的问题吗?
■是否重视当地的文化古迹?
线上新文艺生活
◎文/本报记者 陈七妹
台湾当下青年的流行文化从痞子蔡和《流星花园》的年代就开始沿着海底光缆传入内地,现在网络使更加全面生动的跨海交流成为可能。
豆瓣网上关于台湾的第一个万人大组属于台湾新生代民谣女歌手陈绮贞。周杰伦是80后最向往的偶像加实力歌手。在网上关于侯孝贤和杨德昌等老辈电影人的讨论,也越来越成为文青的标志行为之一。一面是几近沸腾的偶像剧浪潮,一面是台湾网上流行语北上之后的普及。两岸之间的娱乐和文化交流却从未如此充满激情和互动。
一海之隔的年轻人们疯狂爱着同一位偶像,转发同一张网络美女的图片,在同一个论坛里讨论圣诞节该采购什么护肤品,看着同样的电视连续剧,在同一款游戏里灌水聊天,甚至连口头语中的词语都越来越像……一切都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豆瓣网上的“台湾•电影•往事”小组刚成立一个月,就有100位网友加入,两年来已经吸引了4400多名台湾电影爱好者。在这个比较冷门的兴趣小组里进行着让文青们心灵悸动的所有讨论:侯孝贤、杨德昌、金马影展、《色•戒》、“最美的电影原声”、台湾最好的电影学院甚至台湾电影中的少男少女和影片中那些再熟悉不过的地名:西门町、淡水。电影是他们的台湾情节中最如梦似幻的片段。
同在豆瓣网上的陈绮贞小组,已有一万多人参加,不过仍然充满浓浓的“小众味儿”。相比之下,百度陈绮贞贴吧显得更加平易近人。百度贴吧用户的年龄层次与豆瓣完全不同,前者几乎是中学生和大学新生。他们把陈绮贞称为“老师”,为了“MP3里只能保存一首陈老师的歌,该选那一首”而争执,也会绞尽脑汁堆砌形容词来表达对陈绮贞的感觉。在喜欢陈绮贞的2679个人里,有1193人还喜欢五月天。
除了电影音乐之外,台湾偶像剧今年也火爆异常。美剧的热,始终是虚火一把,《越狱》、《英雄》即便在出戏剧集的时候也很少成为土豆网的最热门节目。而类似《公主小妹》这样的台剧快要火到爆棚,PPStream统计的数据显示,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7万。一旦台湾当地播出,当天土豆网上就同步更新。而男主角飞轮海组合借此稳坐内地最红台湾组合榜首。
几年前蔡康永和小S都没想到,托《康熙来了》的福,他们也会在内地被粉丝当街认出来。现在爸爸妈妈们仍然对内地电视节目里邀请的那些台湾主持人毫无概念,但80后们却熟知他们劈腿、拍拖、三角恋的所有细节。《大吃小爱》、《全民大闷锅》、《我爱黑涩会》、《模范棒棒堂》、《周日八点党》……最热门的《超级星光大道》在网络上的人气已经堪比当年的超女和快男。
所有这一切,除了网络,无它处可得。
2007两地网上娱乐关键词
■火星文
本来是取笑台湾引进游戏中蹩脚的英文翻译,却成为“脑残教”的官方语言。不管简体字还是繁体字,不管无名小站、PTT还是QQ空间、百度贴吧,两岸80后们都能运用自如。台式口水、菜鸟和恐龙的时代过去了,口爱、伦家也要快out了。网络流行语的更替受到台湾话的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侯总
侯总,今年最红的广告牛人,每晚21点以后在很多电视台都能看到侯总声嘶力竭地推销钻石。他拍着桌子大叫“破盘价九九八”,不仅没有惹烦观众,更有人惊呼全民娱乐需要侯总!也是因为这个侯总,深夜的广告节目收视率出现了小高峰。 而在此之前,多数人是先从网络上看到侯总“惊为天人”的视频片断的。直到现在,侯总的视频仍被多家视频网站推荐,凡是打出“侯总新作”招牌的视频总被置顶。台湾人在论坛里辩解:“我们不都这么凶狠地营销”,“侯总仅仅是个偶然”,但内地已经开始有拙劣模仿的电视广告出现了!效果如何不说,娱乐效应,侯总无可替代。
■Twitter女王
凯洛是台湾最能“白话儿”的女生,她每个小时都会把自己的最新举动发到twitter上去。无论是正在看蓝正龙和桂纶美的新片还是刚吃完麻辣锅回家。当她来北京参加2007年中文博客聚会时,几乎所有与会者都已经在网上“见”过她。
■台湾生活馆
将台式娱乐生活化的,还有一家网店——台湾生活馆。它因销售大S畅销书《美容大王》里推荐的红酒面膜而出名,但事实上,作为双冠级的网店,台湾生活馆不仅仅卖化妆品,还有潮男杂志《Cool》,甚至一福堂的牛轧软糖……任何台湾娱乐明星的推荐或者心头好,一经当地媒体爆出,全国各地的追随者马上就可以在台湾生活馆里买到。
■ 火星文“Orz”,代表“拜倒”
■ 午夜最牛广告人侯总
■Twitter女王随时上传自己的最新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