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广州十三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繁华。摄影 王翔 |
如今的广州十三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繁华。摄影 王翔 |
如今的广州十三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繁华。摄影 王翔 |
首次划定历史城区范围
粤语粤剧小吃列入保护
●广州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稿
●旧城改造必须遵守规划
■新快报记者 陈志杰 何姗 摄影 王翔
旧城改造与文化传承之广州检讨7
深读指引
广州旧城改造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在2000年前后有所遏制,原因是重新确立“拉开格局,建设新区,保护名城”的发展战略,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从单幛建筑扩展到历史街区,从物质遗产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中调”对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启动,恩宁路、猎德拆迁引发的巨大争议,显示要走出历史迷误仍有相当漫长的路。
广州第一个全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编制成稿,它有望于近期公布实施。规划实施之后,旧城改造开发将按其规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规划的主要参与者、高级规划师许险峰介绍:“它首次划定了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提出新一批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将粤语、粤剧、小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规划范围。”
增加“十三行”等新保护区
与此前大多局限于片区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不同,新规划是一个整体性方案,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层次仅次于城市总体规划,将是此后整个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的指导性文本。目前,规划已经通过全国知名专家的方案审查,正在等待政府部门的最后审批。
“我们提出大遗产保护思路。包括对大山大河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文物古迹、粤剧、小吃、粤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提出保护,脉络比较清楚。”许险峰说。
从2003年起,清华大学和广东省规划院的规划师对广州市展开全面的调研,对广州两千年文脉所在的历史城区进行地毯式调查,并对光复南路等历史街区进行仔细测绘,为全面保护规划取得详细资料。
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划定了历史城区的范围,作为此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和核心,并对古城轮廓、建筑高度、传统轴线、特色街道、水系空间、道路交通、绿化风貌和开放空间等都提出保护办法。
在原来公布的37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础上,规划提出“十三行”等新一批保护区,其中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增加历史保护区将使老城区风貌、格局和社区肌理得到更好的保护。
珠江后航道仓库码头区列为工业遗产保护
另外,规划将近代工业建筑群列为需要保护的五类历史建筑之一,其他四类分别为竹筒屋建筑和西关大屋建筑、西式连排式住宅建筑、花园别墅住宅建筑、沙面等近代西式公共建筑。其中工业建筑代表了近代广州的工业地位,但目前仍较少受到关注。
在20世纪20-40年代,珠江后航道两岸的形成集中的仓库码头区,与沙面集中的洋行区具有直接的联系,作为直接的见证者,对于研究广州乃至全国近代对外开放史、广州近现代内河港口发展史、广州近现代行业经济发展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规划因此对其提出保护。
许险峰认为,工业遗产在文化价值上具有非物质性,能反映本区几十年发展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的印象、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认同。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柴油机的协同和机器厂,承载了广州人和中国人的自豪。
码头区工业建筑也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洋行码头仓库区的建筑多在20世纪早期建成,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建造,明显具有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两种风格交织的痕迹。
“同一地区、同种类型、相似的时间内建造的这一批建筑多重风格的叠加,是研究当时建筑艺术思潮的典型案例。”许险峰说。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