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说,国家大剧院是个转折。
大型建筑工程通常不是建筑本身的功能需要,也不是建筑工程的技术问题,它总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俗话版乌托邦的希望,这些层面的问题又往往交叉、纠缠在一起。北京的四大新建筑不仅代表了雄厚的国家资金在建筑上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清晰展示出北京城市性质的改变和城市升级的抱负。
“千万不要一座宫殿只是一个建筑!”芒福德说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而是在价值观上,他把这种城市建设理念称为巴洛克思想观念,这样的城市成了一个阀门,把分散的能量汇聚到一个强大的储存库里,成为一个更大的能量。
北京的开放姿态和汇集的能量吸引了全世界的建筑师。英国《建筑设计》2006年评选的100强建筑设计公司中,有32家在北京有规模不等的设计业务。库哈斯以同样的环转摩天楼为不同的城市做过建筑设计,但只有北京接受了他的方案。他的合伙人舍林说,这种结构在世界其他地方获准建造的可能性很小。世界著名建筑杂志《建筑评论》评论国家大剧院说:中国可能是安德鲁遇到的最佳客户。解构主义建筑师扎哈·哈迪德透露她的惊讶:“有什么新主意新方案要付诸实施,在北京都可能做到。”
集体崇拜的对象和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改变了,名建筑师的加入使城市新的追求和形象披上了新的外衣。北京这四大建筑无一例外从一开始就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抵制,但大型建筑大多是出自城市的精神需要,最终会因其巨大体量的存在只能接受,再把它纳入到新的解释中。世贸双塔设计师雅玛萨奇针对反对声曾辩解说:“人类既然能造摩天大楼,就一定能理解它。”在新的解释中,它们通常能获得一个新面孔。埃菲尔铁塔是最早的典型,在今天的解释中它是巴黎的伟大标志。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现代社会从根本上禁止任何想要论证其合法性或局限性的企图”。
但是也有失败的例子,伦敦的千年穹顶。为迎接新千年,英国在格林尼治半岛上建筑了这个庆典场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穹庐建筑,由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师理查德·罗杰斯设计。12根100米高的钢铁桅杆拉起总长1公里的钢索网的穹面,它设计为一个巨大的展览中心,12个展区涵盖了交通、生活、游戏、文化、路由等各方面,1999年最后一天正式开放,2000年最后一天因为耗资巨大被迫关闭。追求极限不遗余力,这个方案政府接受的就是理查德·罗杰斯挑战极限的激情,当时布莱尔宣称,这是人类才干、自信和创造力的展示,是重塑未来、开创21世纪的盛会。这个穹顶还得到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大奖,关闭之后它的未来不知如何,曾有日本人想买下,又退出,有美国人想把它改做他用,又作罢,各种设想都没能实现。《泰晤士报》报道,有人建议把它卖给纽约,正好放在世贸中心的位置。
大都市与首都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现代欧洲的很多首都城市是因为其首都的地位而发展成大都市的,比如巴黎直到发展为法国最大最多元的工商业城市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首都。现代大都市建筑是神话,要走出波德莱尔看到的那种城市,就要把传统变成一个转换的空间,把那种无望的灰色的故事转换成施展梦想的奇观。
英国《建筑评论》称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建筑方案。“奢侈的建筑不仅有剧院的功能,它本身就再现了一个剧院,在演一出戏。”当年建筑界批评加尔涅的巴黎歌剧院“浓妆艳抹”,对内部一个观众驻足的地方,批评说,好像歌剧院是为了大楼梯而建的。加尔涅很清楚,歌剧院就是一个仪式场所,专门体验美梦和幻想,所以,他说“进入他的歌剧院,每个人都是演员,变成被奢华美化了的一部分”。尼采佐证:没有人带着自己的最佳艺术感觉去剧院,不论艺术家或观众。他们带什么呢?珠宝首饰、名牌时装、漂亮女友,以及对新生活和社会地位的确认,这是建筑对人的暗示甚至规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