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五通农民画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新华网桂林11月30日专电(记者刘水玉)广西临桂县五通镇农民近20年坚持发展绘画产业,现在农民每年从绘画中创造的产值已达8000多万元,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逐步认同,而且使农民画成为村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农民绘画成产业 一年产值八千万
记者最近来到五通镇,看到了农民画家的风采。“我这批油画准备明天就发给深圳的代理商,然后发到俄罗斯,平均每张画的批发价400元左右。”临桂县五通镇的李冬云指着屋内已打好包的画自豪地对记者说。来自五通镇塘尾岭村的李冬云画油画已8年多了,但真正到镇上来发展,也只是这两年的时间。
李冬云向记者介绍:现在五通镇画画的气氛越来越浓,很多人都从村子里到镇上租房子搞画室,还建了五通农民画网站,现在的画是好卖多了。创作高峰期,我的月收入可达1万多元。 五通镇农民书画艺人协会会长李国成介绍说,像李冬云这样的农民画家在五通镇还有3000人左右,五通农民每年从绘画中创造的产值就达8000多万元。
五通是桂北四大名镇之一,自古民间舞文弄墨的风气就比较浓厚。最早把五通农民画推向市场并形成产业的是以画梅花为主的陈良生兄弟。1989年,陈良生看到桂林市很多旅游景点的书画卖得特别火,就试着把自己的画拿到桂林市摆卖,想不到一下子就卖完了。从此,他就专心画画,挣起了文化钱。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农民走上了专业绘画的路子。
而今,镇上规模最大的书画社是李国成创立的五通农民画作坊,面积近1万平方米,常年有五六十人在作坊里绘画,还有近百户农民在各个自然村为作坊创作。
记者在作坊里看到赵家村的于金兰时,这个小学毕业的家庭主妇正挥毫泼墨,一幅梅花画已接近完工。她告诉记者:“我跟李老师学画画已有1年多了,基本上每个月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画画不算累,还可照顾家里,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走俏市场受青睐 保护意识待加强
据五通镇供销社中心社主任于龙送介绍,蓬勃发展的农民绘画使当地很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全镇每户农民仅绘画一项收入就有2万元左右。全镇招收学员20人以上的画坊有20多家。这些画坊有专画梅花、青竹的,有专门以历史人物、宗教人物为题材的,有创作描摹诗配画的。每个画坊的题材都各不相同,销售渠道也有很大不同。除了销往桂林市外,五通农民画还远销到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这两年,五通农民把绘画生意甚至做到了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五通农民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题。临桂县委宣传部干部梁尚明对记者说,目前还没有一家农民绘画作坊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个别规模比较大的画坊虽已隐隐约约意识到了注册商标的重要性,而大部分绘画者脑中还根本没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梁尚明说,五通农民绘画产业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经营比较分散。有的村虽然是专业的绘画村,但由于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和统一的销售渠道,全村农户基本处于单兵作战、零星经营状态。目前整个行业还没有组建一个起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公司或企业,也就没有办法来规范产品标准、产品包装和统一收购价,无法把绘画产业做得更强更大。
持续发展靠培训 建议多方来帮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十分关心五通农民画的未来发展,对如何促进其发展、提高,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临桂县委宣传部干部梁尚明认为,目前五通农民学习绘画基本都是通过父子、朋友、师徒相传,大部分从事绘画的人都没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在绘画技巧和构图上,模仿的多,创新的少;五通农民画的工艺流程也显得比较粗糙,作品大路货多,精品少;大部分五通农民画都只是作为普通的旅游产品和家居饰品,收藏价值不是很高。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农民绘画队伍进行艺术修养、书画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使之对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继承和发扬,对源自群众生产、生活中具有创作价值的民间素材加以提炼和升华,创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性优秀作品。
临桂县委和县政府有关领导建议文化部组织书画家来采风,对有发展前途的绘画爱好者给予重点扶持指导。有针对性地通过举办书画研讨会,组织农民画家们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发展。有关艺术院校可以采取一些倾斜措施,鼓励有潜质的青年农民到美术院校进修、培训、深造,以提高农民绘画产业的水平。文化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可以考虑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如兴建五通农民书画馆或博物馆,成立相应的艺术市场,以便把五通农民画真正做大做强。
此外,要使农民绘画成为一个文化品牌,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充分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走“农民为主体,政府当后盾,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道路,通过宣传、引导、整合,把零星发展的绘画专业户组织起来,组建起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农民绘画产业。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