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中国青年报

在势利文化中逃离身份的焦虑

  陆小娅

  “你说,一个人挣多少钱才够?”一个朋友问我。

  “如果你想在北京四环以里拥有一个三居室,在郊区拥有一个别墅;如果你想有一辆好车;如果你想让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如果你想每年带全家出国旅行一次……”

  朋友打断了我:“那,500万都不够!”

  于是,他开始为自己如何挣到500万以上而焦虑,因为他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准,才能算是“成功人士”。


  不到30年的时间,中国“成功人士”的价码翻了几番。有意思的是,和当年的“万元户”比起来,今天拥有百万家产的人要焦虑得多。当年的“万元户”多是农民和个体户,有文化的人虽然对“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耿耿于怀,但还能以自己有学识而自傲。到了现在,有文化也好,没文化也好,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可仍然感到自己“穷”的人却并不见减少。

  所以,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出版并译介到中国,可谓正逢其时。他在中文版序言中说:“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

  所谓的“身份焦虑”,是指我们对自己地位的担忧。作者认为它是一种现代心理病,因为在以出身决定地位和财富的等级社会里,“成功”和个人的才智与努力关系不大。社会金字塔最底层的人,即使有向上爬的愿望也很难实现。恰恰是讲究机会均等的民主社会,为人创造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成功”便与个人才智及努力挂上了钩。这也就使得没有获得“成功”(通常被财富多少而标定)的人,很容易在自己和他人眼中被看成是“不优秀”的。他所要承受的,也许不是缺衣少食,而是被人忽略、遭人白眼、自惭形秽之类精神层面上的痛苦。

  中国社会远远没有发展到机会均等的阶段,但我们对于身份的焦虑却决不比西方差,在很多方面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势利文化。从“看人下菜碟”到特权车横冲直撞,势利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势利”也有指数的话,中国社会的“势利指数”恐怕在世界上会名列前茅。

  我们喜欢指责别国这歧视那歧视,其实一些中国人对有权有钱有名人的趋炎附势、对“低”自己一等人的鄙夷轻蔑欺侮迫害,可以说深入骨髓,无处不在,说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都不为过。随便翻开一本中国的文学作品,几乎都能找到势利的影子。王朔在《致女儿书》自序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比较关心谁比谁”,可见中国人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格外敏感。

  在阿兰·德波顿看来,人们对身份的在意,其实是为了满足内心对“爱”的渴求。“获得他人的爱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因为这一切,我们快乐地活着。”

  千百年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中国人被关注和尊重的需求一直处于极端的饥渴之中。由于这些需求无法通过健康的渠道满足,因此贬低他人和显示自己成了克服身份焦虑的两大手段。现在全世界的奢侈品都到中国来找销路,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国人的身份焦虑:必须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获得优越感。就如作者所说:“人们追求奢华,与其是出于贪欲,倒不如说是源于一种情感上挥之不去的心结。”

  人是否可以摆脱身份的焦虑?是否可以不用贬低他人和显示自己来克服身份的焦虑?德波顿不是心理治疗家,但通过他开阔的视野,你会发现人类早已做出了种种努力。这些努力包括历代哲学家的探索,包括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小说、绘画、悲剧、漫画)对势利进行的解构,包括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也包括宗教的作用和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如波希米亚)。

  如果你想不被身份的焦虑所困,就会发现资源无所不在。当然,这需要你想!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阿兰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