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难以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因为对就业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有了截然不同的工作选择
面对就业挫折,有些毕业生及时转换了思路,而有些还在自己的老思维中徘徊
本报记者 王鹏
大学生就业,在梦和现实间徘徊
不怕苦,有工作就行
12月2日,兰州城市学院的王进颖去了一趟甘肃省高新人才市场。
“中国人真多!”面对熙熙攘攘的求职大军,她突然冒出来这样的念头。“随便看了看,发现有学历、有能力的人真多。”
“可是有跑招聘会经验的师兄们说,那是小儿科(人不算多)。”王进颖不得不相信她师兄的话,有些郁闷。
就在王进颖还在人才市场感慨就业人数之多的时候,兰州商学院的王小康已经坐在电视前,欣赏NBA火箭队对国王队的比赛。他是他们班52个学生里面第5个签约的。金昌的一家建筑公司,虽然不是一个令人很满意的单位,但是他已经不必出现在人山人海的人才招聘会上了。
“我的学校决定了我梦想的边际。”他平静地说,“我对自己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
11月20日,签约的那一天,王小康接到了姐姐和姐夫的祝贺,同时还有父母的责备。他在大学工作的姐姐认为现在能找到一个“能锻炼人”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他的父母却对这个需要往全国甚至全世界跑的工作不是很满意——常年外出,怎么能让家里人放心!他的其他长辈也对这个工作颇有微词。王小康对他舅舅说,谁能帮他找到更好的,他就违约——估计也找不到。
王小康告诉他的父母,现在主要是为了留一条后路,如果有更好的单位还可以选择,没有还可以“保底”。但是之后的十多天,他再没有去过任何人才招聘会。“招聘会上好单位极少。”
他的亲戚、朋友纷纷在他签约之后来电话祝贺。12月2日中午,他远在拉萨的朋友也给他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这让他很惊奇,他与这位朋友已经两年没联系了。他的朋友说,王小康签约的事情已经在他高中的同学中传开了。
签约后,王小康暗自庆幸。他们班的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毕竟,现在找一份工作,是多么的难。至今为止,他们班签约的人数还占不到全班的1/5。
“我就投了5份简历。”他愉快地说。“没想到比很多人早。”虽然简历只投出去了5份,他面试的单位却远远超过了5个。他参加了今年11月之前的所有招聘会,兰州理工大学的、兰州交通大学的,当然还有他们兰州商学院的招聘会等等,“很多单位根本就不让我留下简历。”
他签约的这家公司是国有企业重组的,来招聘的时候,学生中流传这家公司效益不好,所以那天去投简历的人很少。“其实也就是辛苦,辛苦一点效益还是很不错。刚去试用期就是1100元的工资。”王小康在内心深处对这份工作还是很满意的,他并不怕吃苦。
再过10天,兰州商学院大四的学生就放假了。这么早放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找工作,而王小康将有一个长长的寒假来休闲和放松,他是幸运的,他比大多数同年毕业的学生早卸下就业的担子。至于工作单位的好坏,暂时他还没有心情去考虑。
退一步,再前进
兰州理工大学的郭素珍已经毕业快半年了。她正在为明年的司法考试做准备。大四整整一年,她都在兰州的君意律师事务所实习,她起草的起诉状可以直接递交当事人,这让她对从事律师这个行业很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是她最大的愿望。
今年毕业之前,她向将近40家律师事务所和司法单位投了简历。“答复都很好,就是没有下文。”郭素珍还能微笑面对。
在找工作碰壁之后,她报名参加了2007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行动,这个活动持续1年时间,之后参加各类考试能加5分。“志愿者活动,应该是有时间看书、备考的。”郭素珍报的是到司法机关志愿行动,结果被调到了榆中县最偏远的柏木小学当小学教员。她一天6节课,还要批改作业、家访。“晚上9点后就可以抽时间看书了。”
“志愿者的生活补贴是一个月600块,在这样的地方够我花了。”
“虽然这个学校很需要我,但是这里不能实现我的梦想。”郭素珍说。“我有我的梦想,就是到律师事务所工作。我肯定会成功的。”
不要和我一样错过太多机会
“如果能通过你的写作对毕业生里像我这样的人有所帮助,让他们少吃苦头的话,我愿意说很多。”刘文清刚刚离开兰州,到广东河源日报社开始上班。接受采访的11月29日晚,是他在那个报社工作的第一天。
他是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年的毕业生。“他在一年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同学这么评价他。
2006年初,刘文清被河源电视台台长点名“要人”。然而就在这天下午,他坐上了去银川的列车,和《新消息报》办理违约手续,他也拒绝了和河源电视台签约,而准备去中石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在这之前,他参加了甘肃省烟草专卖局的招考,然后去金昌参加面试,因为他感觉金昌这个地方环境不尽如人意,没下定决心,也没有争取工作机会。
他和中石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也没有达成就业协议。
2006年5月,他在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时候,决定考研。他也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的志愿者行动,在榆中县广电局开始了他的志愿者活动。到10月份的时候,他的办公室里人去房空。2007年的考研,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他也不能再回去做志愿者。
2007年3月,他去了宁夏中卫电视台,准备在那里一展身手。20天之后,他决然而去。“觉得地方小,此外不够重视我,一下子进入不了编制;还有不管任何时候,我都在内心里潜藏着一种爆发的理想。真的,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不能辜负人生。”
他回到兰州,在甘肃新闻大厦租房办了个教育培训机构,两个月后,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等一系列原因离开。
之后,他去了北京。“北京的机构和繁华让人魂牵梦绕,但气候和压力让人止步。”找工作无果后,南下广东。在广东肇庆,被校友兼老乡骗到一家传销窝点,连续30多个小时,装疯卖傻,“我让自己变得无限可怕和疯狂,迫使他们作出理性的选择,放弃。”
“这件事情让我对外地没有正式工作的老乡、校友有了警惕。”
“在大学时,我就错过了许多机会……我想我会成功的。”刘文清的梦想一直没有破碎。“前进,一定要做有钱人,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尽可能进入体制内……到目前为止,我一直不能坚定地投身新闻界,因为我比较恐惧,惧怕这份职业不能终身制,觉得它赚钱不职业,此外我一直想成为体制内的人。”
“我觉得继续念书能提高人生的主动性。此外,有些特定的职业只有学历才是最好的敲门砖。”他在接受采访的最后,表达了他可能会选择考研。
两位考研失败者的不同选择
并不是每一位找工作不满意、就去考研者就一定能进入研究生行列。很多落榜的人还要继续寻找他们的生存之道。张丽(化名)却是特殊的一位。
张丽已经毕业4个年头了,还在失业中。她越来越不想工作,对于工作,她有莫名的恐惧。每当父母焦急地催促,每当他的男朋友嘻笑她白白念了一场书的时候,她选择了逃避和发怒。
自从2003年从福州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她只在兰州工作过一个月时间,拿了300元工资,离开家乡白银市,去了北京跟随她的男友。然后在兰州铁路局驻京办事处工作了半年时间,因为对2000元的工资不满,报考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张丽考了3年后,放弃了考研,也放弃了工作。2007年11月,她回家看病,她的朋友劝她在兰州找一个工作。她对朋友说,她上大学唯一的收获就是找了一个好男朋友,她不会再工作了。
她的父母愁眉不展。
更多的考研失败者选择了刘江走的这条路,实际上他也比张丽幸运多了。他2002年从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第一年考人民大学的研究生缺了4分,第二年缺了30分,第三年他报了兰大,在考试的前一天,因为压力太大,最终放弃。
大四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开始找工作。但是司法考试没有过,到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工资低得吓人;县城的司法机关他又看不上眼,只有接着考研。
2005年,他回到老家,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起了教师,教的是他喜欢的历史和政治,并且很快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充实愉快。
考研的退路之忧
然而读研之后,并不一定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难。
“大学毕业后,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读了研究生;现在研究生毕业了,反倒更不好找工作了。难道要我再读博士吗?”2007年12月2日,姚红霞难以理解地说。事实上她已经在为考博做准备了。“过春节还找不到工作,我就考博士了。”
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姚红霞今年7月毕业后,抱着研究生的学位证,怀揣着理想,南下广州寻找机会。她签了一家软件公司,但是工资只有3000元,和她想象中有很大差距。20天后,她断然辞职。从7月底她开始再一次进入失业大军的队伍,“投了数不清的简历,记不清面试了多少回!”
“肉价噌噌噌地往上涨,研究生的身价是噌噌地往下掉啊!”
11月30日,她在一天之内跑了三家公司,面试的结果很不理想。其中一家公司,她已经是第二次去了。第一次面试和公司老总谈,第二次和两位副总谈。谈完之后,副总让她去找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谈。“人力资源部的那个小姑娘什么都不懂,要不是老总同意我,我早就大骂一场了。”说起这件事,她气愤难平。
“我本来可以在兰州和民族大学签约的。”姚红霞有些后悔当初没有留在兰州。直到12月3日,姚红霞还是没有接到两次面试的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她预感到和这家公司签约的事情又“黄”了。
东南飞还是“蹲点”?
除了读研,很多大中专毕业生跑到外地寻找工作机会,其中大部分倾向于沿海。
杨永红2003年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之后,到甘肃省科学院上班。她被分到夏官营的一个分所。“那是一个打麻将的地方。”现在整日忙碌的杨永红回忆。“所长答应我一年后将我调走的,结果我没有等到。”上班一个月后,杨永红拿了700元的工资离开了兰州,去深圳闯荡天下。
2006年9月,在深圳频繁换工作的她怀念在兰州的那一段可以天天“打麻将”的日子,这段时间她过得很不顺利。于是,她对刚刚从甘肃一所大专学校毕业的弟弟说,一定不要来深圳,在甘肃找一个稳当一点的工作。
2007年,杨永红的工作业绩很不错,她笑着回答记者的提问:“工资保密,呵呵……反正我现在不后悔来深圳了。”
有些人在外面站稳了脚跟,有些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在沿海工作的机会,回到甘肃。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们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可能连他们自己也分不清。
2004年7月,周学林从兰大的某知名专业毕业后,回到他的家乡,在乡政府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从这一天起,他就成为当地上学无用论必须要列举的证据之一。他主要从事抓计划生育的工作,所到之处,戳戳点点,风凉话不绝于耳。他的女朋友受不了别人的闲话,和他分手。
在毕业之前,他完全可以和广东省一家广告公司签约的。因为他的女友是兰州人,不愿意离开兰州,他回到了兰州,没想到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是乡下人,没有什么个人关系。在兰州这样的城市想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比登天还难。”
周学林的老乡张平(化名)从兰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的时候没有在兰州找到工作,只有远走浙江,在嘉兴的一所大学教书。“没人(有关系的人)、没钱,怎么能在兰州找到合意的工作?”两年后,她的妹妹从兰州商学院毕业,因为深知在外的痛苦,她鼓励妹妹留在兰州。她的妹妹在当年的公务员考试中,考了所报行业的第二名。她们托人找到这家单位,说还需要交纳4万元才能保证一定录取。于是张平在两天内,打遍了她在兰州的所有朋友的电话求救,最终如愿。
计划生育工作干了一年之后,周学林被调到县广电局,终于和他的本行挂上了关系。“他把房子买到县城了,全家都搬走了。现在幸福得很!”他以前的同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