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俄语走上复兴之路 欲唤起中国人俄罗斯情结(图)

  半个世纪的俄语情缘

  【作者】盛世良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学俄语是我们那代人的不二选择。

1957年我开始学俄语,到现在正好50年了。50年前的上海大多数中学教的是俄语,我的母校也不例外。虽然我并没有为增进中苏友谊而苦学俄语的崇高觉悟,但当时的俄语教师,她那标准而柔美的语音,端庄而亲切的仪容,自然加深了自己对苏联和俄语的好印象。

  大学时连俄汉词典都买不起

  我考入上海外语学院正值1960年,当时有头脑的学生已经感到中苏关系蒙上阴影,不再报考俄语系,我却缺乏政治敏感。当时的中国,普遍贫穷。全班20个学生,仅一个同学买得起12元一册的刘泽荣编的俄汉大词典。碰到不认识的词,只好去麻烦那位同学,迫使我形成“过目不忘”的好记性。学校离家6公里,周末晚上回家,9分钱的电车是舍不得坐的,步行途中每过一盏路灯看一个本周学的新词,背到下盏路灯再看一个,到家时不仅生词全记住了,本周学的俄文诗也已烂熟于心。

  暑期在校,白天勤工俭学,每天挣8毛钱聊补无米之炊,晚上忍着蚊子和臭虫的围追堵截看俄文书,眼睛酸了就唱俄语歌,《列宁山》《俄罗斯》《三套车》……可着劲吼,反正阅览室里就我一人。终于熬了个各科全优。

  翻译“苏修恶毒反华”长文

  1964年,我被分配到新华社做俄译汉工作。那年,上外俄语系80多名毕业生,工作与俄语沾边的不到20人,终身没离开俄语的人不足十指之数。

  参加工作后,又是“四清”,又是下乡,业务能力强弱倒无关紧要。不久“文革”开始,反修斗争战鼓擂。我们这帮俄文翻译常常半夜三更被叫到办公室: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航寄回的“苏修恶毒反华”长文,洋洋一两万言,当时没有复印机,只好一人一页,正反两面合2000余汉字,“无产阶级司令部”催着要,分秒必争,况且谁先译完谁就可以重返梦乡,第二天清早照样得“抓革命促生产”。久而久之,练出了每小时译1000汉字的“巡航时速”。

  幸亏我是在新华社,要是在小地方,给你扣上顶“苏修特务”的帽子那是没商量。我在干校战天斗地那年,“林副统帅”已“嗝儿屁”了,学员被准许业余学外语。我用一年时间看完了2毛钱一堆买来的前苏联专家图书馆处理的俄文书。小说、剧本、名人传记、音乐专论……饥渴的肠胃狼吞虎咽。

  在莫斯科的记者生涯

  1978年,我首次到莫斯科分社当记者。当时中苏关系冷峻,国内学俄语的人越来越少,中国驻苏总共只有分社的4名记者,这八只眼睛是中国新闻界直面苏联的全部窗口。

  几十种报刊、与“文革”相比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街头无数的标语广告、严谨而罗嗦的商品说明书……我掉进了俄语的汪洋大海。这时我才明白,不论你在国内俄文翻译中的口碑优劣,对俄罗斯人来说,你的俄语水平无非都是差!我跟他们聊天磕磕巴巴,似乎压根就没学过俄语。于是,我在工作中抓紧一切机会学语言,不论到哪儿,随身带书报,随时找人聊,遇到不认识的词赶紧查,词典上没有的,求教俄罗斯人,做成卡片。

  使馆门口的岗警、修电传机的塔斯社技师、排队买香肠的市民,都是我的俄语教员。好在苏联人“政治化”不严重,不因中苏交恶而把中国人看成仇敌。我常有机会到苏联人家做客,接连几小时用俄语交谈。这对提高语言水平和了解驻在国情况非常有帮助。

  当时我们住在中国驻苏联使馆。使馆每周放一两部俄语原版故事片,需要自告奋勇者给不懂俄语的馆员同声传译。这可是口译的最高境界,难度极大,但也是千金难买的练口语良机。我就硬着头皮上,为了不出太大的洋相,在口译头几部故事片前,尽量先找来文学剧本看一遍。几年下来,就连事先不知道内容的片子,也不会令我口译时汗流浃背了。

  俄语迎来又一个春天

  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俄语似乎要春回大地。但是两年后,苏联解体,俄国抛弃社会主义,中俄关系似乎会进入低潮。然而,当时俄国经济凋敝,商品匮乏,很需要价格低廉质量尚可的中国货,大批俄国人来华采购、打工、旅游、访问,许多中国人到俄国做生意,俄语翻译又成了抢手货,我的许多同学由此焕发了俄语的第二青春。

  1996年,我第三次赴俄常驻。与前两次相比,现在的记者既难当也好当:国内压的任务重了,每天有参加不完的新闻发布会,俄罗斯国内几十种报纸各有财团和政治背景,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南辕北辙,俄语新增大量外来词,常常不知所云。但是,消息来源广了,采访限制少了,领导人活动透明度高,老百姓不怕接触外国人了。

  在俄罗斯,我结识了不少俄罗斯知名学者和记者,至今仍保持往来。俄新社和外交与国防政策理事会的朋友,邀请我参加今年9月的瓦尔代政治学家论坛,同外国同行讨论宗教宽容、民主和人权等问题,并有幸与普京总统共进午餐,就俄罗斯治国方略和俄中关系前景当面向他讨教。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终于能用俄语参加学术讨论了,至于俄语要讲得像普京总统那么漂亮,恐怕再有半世纪也不够。

  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互派数千留学生,每年数百万旅游者来往,极大地拉近了普通人的距离。在莫斯科的高校、名胜和步行街,使用频率最高的外语除了英语就是汉语;在三亚的沙滩或北戴河的海鲜大排挡,讲得最多的外语是俄语。国内很容易买到俄语音像制品,中国开了好几个俄文网站,至于俄罗斯的俄文网站,更是数以千计,现在学俄语的条件太理想了。然而,学俄语的人却比五六十年代少了,其中熟练掌握俄语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相信2009年召开的“中国俄语年”,能带来俄语的又一春。

  盛世良,国务院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新华社助莫斯科分社分社长兼首席记者。

  “我听中国的俄语广播长大”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嘉麟发自北京 “会说俄语的中国人很亲切。”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古巴列娃,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中国情结,从小学到大学,从少年到青年,一直讲到现在,今年56岁的柳德米拉·古巴列娃完全沉浸在了她的中国情结当中。

  中国播音员的俄语发音很纯正

  古巴列娃小学时代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她和外公住在一起,“外公每天晚上都有听收音机的习惯。起初我并没太注意,但后来发现,原来收音机里传来的竟然是关于遥远中国的新闻和节目,而且完全是用俄语播送的。”古巴列娃说,这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此后自己便成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名小听众。

  当时,中苏两国正处于蜜月期,全国正掀起全民学俄语的高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俄播音的工作人员都是优中选优,其中一些播音员曾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苏联政府建立的安置各国革命者子女和烈士后代的学校)的学员,还有一些则是中苏跨国婚姻家庭的孩子。古巴列娃回忆说,播音员的俄语发音纯正、语调优美,节目主要介绍中国在国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收听中国俄语广播培养了自己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当时,很向往来中国看一看。”

  小时候的这段广播情结,决定了古巴列娃的人生方向。小学10年级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开始专门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那时,她所学的科目包括汉语教学、汉语翻译、中国历史等。大学毕业后,她一边教授与中国有关的课程,一边继续从事有关中国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古巴列娃依然保持着对中国的特殊情感。

  学生们工作都和俄语有关

  尽管她的工作都与中国有关,但在上世纪90年代前,她都一直没有来过中国,这一点让她稍感遗憾。“第一次来中国是受邀请参加交流活动,在中国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在北京学习外,就是走访中国城市。”古巴列娃兴奋地说,中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非常好。

  来过中国后,对中国的向往更加强烈。2000年,古巴列娃成为燕山大学俄语系的一名外籍教师。显然,当时的俄语教学,已远不能跟上世纪50年代的热闹情景相提并论了。不过,古巴列娃对中国学生印象深刻,并与很多中国学生结下了友谊。“他们学习劲头足,上课时坐得笔直,”古巴列娃津津乐道于当时自己对中国学生的印象,“不过他们还是有些腼腆,可能是爱面子,开始都不太敢大声说俄语,但相互熟悉起来后,就好多了。”

  古巴列娃高兴地说:“不少学生至今还跟我保持联系。他们现在全部都从事和俄语有关的工作:有的做生意,有的当导游,有的搞研究,甚至还有一位开了家俄式餐馆!”

  俄语版的《老鼠爱大米》

  在燕山大学工作两年后,古巴列娃离开了秦皇岛,来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部工作。让她兴奋不已的是,她有幸结识了小时候“广播里那熟悉的声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的老前辈。“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一起聚会的时候,常常会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苏俄歌曲,一起回想起那个时代的往事。”

  随着中俄两国民间交流的日益密切,特别是两国在2006年和2007年互办“国家年”活动后,古巴列娃明显感觉到,无论是在中国工作还是生活,说俄语的人越来越多,说俄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东北和北戴河,经常能见到俄罗斯游客,而当地的中国人,不仅是导游和商贩,不少都会热情地用俄语说‘好’、‘同志’、‘友谊’等词,还会唱许多苏俄歌曲。”古巴列娃高兴地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年轻人对俄罗斯的兴趣越来越大,并且她还在互联网上惊奇地发现,像《老鼠爱大米》等流行歌曲,以及《卖拐》等幽默小品,居然都有了俄文版。

  柳德米拉·古巴列娃,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现任新华社俄罗斯语言专家,曾在燕山大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职。国际先驱导报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刘旭)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拉夫 | 马尔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