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世人关注;中国也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环保问题。
人们关注环境问题,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提高,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时也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在加速恶化。
土地、矿产、水资源被无节制开发和使用,大气、河流、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森林在萎缩,沙漠在扩大,生物物种在减少,臭氧层正出现越来越大的空洞……人类的共同家园已千疮百孔,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
一
如何应对和妥善解决环境问题,这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各国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就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还谈不上对自然进行实质性改造,只是利用环境、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繁衍。进入近代以后,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汽车、远洋货轮、飞机的问世,电站、化工厂的兴建,导致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被大量开采和消耗,污染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和天空,地球环境开始受到“立体污染”的冲击。尽管近年来,人类科技水平大步突进,但环境的伤害并没有随之减轻。相反,核污染、太空垃圾、电子垃圾等又成了新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环境问题也日益全球化,其基本表现是:一、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程度不同地遇到了诸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暴雨干旱频仍等灾害困扰;二、跨国界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如酸雨、有毒化学品和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等;三、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普遍的严重威胁。
环境污染最直接的后果是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活动都受到影响。例如:城市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水污染导致饮用水源质量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加拿大两所大学今年10月合作发表的报告称,环境污染每年大约造成2.5万名加拿大民众死亡,带来2.4万个新的癌症病例,以及2500个体重不足的新生儿。相比之下,环境问题不算严重的加拿大尚且如此,其它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世界卫生组织今年7月发布报告显示,水污染、食物残留农药、土壤含铅量超标等,都可能改变儿童脆弱的生理组织。生活在世界最贫穷地区的儿童,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活不过5岁。至于男人和女人生育能力下降、人类生理机能退化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
环境污染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耕地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国际粮价攀高,食品短缺日趋严重。英国政府发表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仅因气候变暖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占GDP的5%—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久前发表一项报告,呼吁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报告强调,在未来50年,如果不能采取行动,每年就将有高达3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对污染的承受也是有限的。1972年,权威智库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通过对20世纪百年的发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增长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及地球对人口增长和吸收污染的承受力出现巨大的不协调,“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衰竭”使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份在30年后再版的报告又指出,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实现无限扩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经济的扩张意味着对能源、材料等的过度消耗,带来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经济发展的失衡,决定了对环境恶化责任的差别。毋庸讳言,发达国家的先行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掠夺式开采、无节制消费,是地球环境变坏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后发国家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但它们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竟占世界总量的3/4,其中美国为世界之最,人均石油、煤炭、粮食消费分别是非洲人的1000倍、500倍和8倍。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在全球维持一个像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将需要5个地球的资源。
二
环境问题是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整个人类社会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同国家的人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种生态的整体性,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制止任何对别国生态构成威胁的非法行为,要求各国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应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是中国的明确主张,也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缓解生态矛盾的必由之路。
协力推进环保事业,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为自己创造了大量财富,也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从而积累形成严峻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作为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减排,也有条件——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为改善环境多做贡献。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面临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因此,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重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也应根据自身国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积极措施,尽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
协力推进环保事业,应该坚持国际公约的主导地位。在联合国框架内,国际社会就大气、海洋、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废物和危险物质、极地保护等多个领域缔结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等,明确了保护环境的努力方向。这些公约应继续成为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基本法律文件和未来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协力推进环保事业,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倡导可持续发展。但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长远角度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使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相协调,不能超出地球的承受能力,不能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发展。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和环境问题本身是不发展造成的。为保护环境而停滞发展,或者无视环境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是不可取的。
协力推进环保事业,应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才能统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国际社会应合理利用全球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技术转让,提升环境保护技术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共同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三
在现阶段,人类只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只有一个。用实际行动切实遏止污染物的排放,进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一项伟业。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已经责无旁贷地投身于这项崇高的事业之中。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遭受全球环境污染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在环保问题上,虽然也经历过挫折,但中国一直坚持负责任的态度,承担了应有的国际义务,并大力倡导、支持和积极参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中国政府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制定和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减缓人口增长、推进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并确立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到2010年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等目标。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复兴的宏伟战略,也是关系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国在环保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赞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完全符合13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对全球环保事业的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进步,也是人类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可喜升华。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要求世界各国采取一致行动。唯有各国联手妥善应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才有望变得更加蔚蓝可爱、生机盎然。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国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