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顾名思义就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言相比,它更符合人们的心理特点,更易于与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容易说大话、夸海口,很少听到与群众说口语。
有的干部对群众不说口语,甚至不会说,或者从骨子里就烦口语,其原因可能是怕丢面子,怕没了官威,怕别人看不出自己是“官”来。
于是,在群众面前总是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官腔”十足。
有的领导干部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开口就是大篇的理论概念;有的不讲“受众”效果,总把生硬的“大道理”、“政治语言”挂在嘴边;有的罗列枯燥数字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学术名词。结果是“呱啦呱啦一大套,说了半天白放炮”,群众不仅听不进去,甚至还有几分反感、几分抵触。
著名作家老舍说:“用口语写出来的东西容易生动活泼;因为它是活言语,活言语必然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好懂,使人感到亲切有味。”电视剧《亮剑》受到观众欣赏的原因之一,就是李云龙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口语。
人民群众中的口语闪耀着艺术的光华,有着无穷的魅力。用不用口语和群众沟通,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使用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领导干部的“文风”问题,反映的是党的作风的根本问题。干部说话群众不爱听,听不懂,和群众没有“共同语言”,话不投机,与群众总是隔山隔水,接不上感情,我们的事业怎么会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领导干部的口就是要对着大地说话,就是要对着群众的耳朵说话,让百姓听得懂,听得认真,听得动心,听得动情。(忠实的人民:国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