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广东省东莞市,面临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智”,为了引进耗能少、污染小的项目,宁可选择放缓GDP增速。2006年,共有90多个超过5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被东莞“让”在门外,一批成长性好、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企业被“请”进了东莞。
东莞毗邻港澳,西接广州,南通深圳。1978年,这里最早产生了从事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企业,这种后来被称为“三来一补”的经济形式成为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
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东莞辖区内32个镇和街道几乎每一个都发展成了专业从事某类产品加工制造的城镇,从电脑组件到软饮料,从毛织服饰到家用电器,雀巢咖啡、索尼唱机、诺基亚手机……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近3000亿元人民币的GDP,与香港“前店后厂”式的经济模式让东莞成为富甲一方的“广东四小虎”之一。
然而,让当地官员颇为尴尬的是,东莞作为“世界工厂”造不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品牌。尽管近年来当地引进了一些以IT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但主要凭借劳动力价格优势贴牌代工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只能处于最底层。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加工型企业源源不断地涌入,使东莞面临土地越来越少,水、电资源与人口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松山湖,东莞市南郊一片72平方公里、湖泊丘陵交错的产业园区。这里被东莞市委和政府看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引擎,承担着吸引外来高技术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升级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任务。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目前的任务已经不是"招商引资"而是"选商引资"和"招商引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范围内,如果不注意选择,随便引进几个加工型项目就能把产业园区乃至整个东莞塞满。”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蒋亚军说。
连续几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效果。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45%,比广东省下降3.26%的平均水平高出6.19个百分点;单位GDP耗电量下降5.84%,比广东省下降0.78%的平均水平高出5.0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全省最大。(据新华社广州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