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西风带风雪中航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12月5日14时20分到达南纬60度,顺利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我国科考队员对南极海冰进行“体检”
新华网“雪龙”号12月9日电(记者张建松)随着“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浮冰区,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开始对沿途“邂逅”的海冰进行一系列“体检”,以了解南极海冰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郭井学博士在“雪龙”号的船头左舷甲板,安装了一个长达8米的钢架,钢架上悬挂了一个特制的木框架,框架里安放了电磁感应仪、红外辐射仪、激光测距仪、海冰形态观测仪、海冰测温计、声呐仪等设备,对沿途海冰进行各项科学观测。
据郭井学介绍,这套海冰走航综合观测系统是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由我国科研人员开发的研究海冰的“最新式武器”。
南极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家普遍认为,南极海冰是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异的“天然预警平台”,海冰的异常对气候系统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目前,国际科学界对控制南极海冰变化的主要机制尚不清楚。在许多国家制定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科学计划中,海冰研究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除了进行“雪龙”号走航期间的综合观测外,我国科考人员还将在南极中山站进行定点海冰观测研究。
“雪龙”号起程 中国南极科考“努力快跑” 国际先驱导报:每年11月到来年3月短暂的南极夏季,是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11月12日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
本次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测量。考察队将执行37项科考项目、10项后勤保障改造项目,是历届南极考察活动中任务最多的一次。
中国正在从极地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 新华网上海11月12日电(记者 张建松)中国自1984年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进入南极条约体系的短短23年中,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已走过了四大步,目前正从极地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