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今年9月国民党青年团青年工作队成立时的合影。前排左四为黄执中,左五为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黄执中/供图 |
国民党三大武器专攻“80后”
——专访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黄执中
“校园里光靠宣传是不行的。选举当天,每一个‘桩脚’要想办法,人对人地把亲朋好友拉到投票点投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博发自北京 8年前岛内的那场“大选”中,年轻选票为国民党带来的阴霾至今挥之不去。
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日当天,中午未过,在岛内各地监票的国民党地方党工,已被眼前出现的一波又一波陌生的年轻面孔惊呆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再发生了。
把“桩脚”概念引入校园
“从(今年)8月份以来,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多,工作实在太多了。”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黄执中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说。
国民党青年团,作为岛内最具动员力的青年政治团体之一,从2006年4月创建初始就被寄予“抢攻青年新兴票源,助马英九问鼎2008”的厚望。2007年8月,随着兼任国民党副主席的总团长林益世离任,年仅30岁的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研究所二年级学生黄执中,高票当选第二任总团长。他也借此成为国民党最年轻的中常委。
马英九一手促成的国青团成立之初,声势浩大,并定下了“400个分团、每个分团至少30人”的目标。但励精图治的黄执中一上任,就提出改革分团规模。他将30人缩编为10~15人,体现“小而美”的理念,实际是为拉票运动的开展铺平道路,“10~15人更符合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去KTV唱歌订包厢都会更方便”。
黄执中还向《国际先驱导报》透露了“小而美”的分团将做些什么。“‘桩脚’这个概念在基层选举中就有,里长啊这些人会把亲朋好友拉出来投票,但是校园就没有。青年团负责校园后援会,我们要每个人团员当‘桩脚’,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交友范围,拉动5到10人来投票。”
根据国民党掌握的民调,大学校园里的蓝绿支持率大约是2:1到3:1。“但问题在于年轻人的投票率很低。”黄执中说:“校园里光靠宣传是不行的。选举当天,每一个‘桩脚’要想办法,人对人地把亲朋好友拉到投票点投票。”
严格训练“校园文宣种子”
“青年论述小组”则是黄执中履新以来,力主推行的“80后”攻略第二招。
“做青年论述小组不是要改变整个台湾、整个政党的论述,我只是希望同学在受训之后,可以知道怎样搜集资讯、接触媒体,在需要站出来的时候,有一批同学可以站出来。”黄执中介绍说。
据《国际先驱导报》了解,“青年论述小组”第一梯队30余人,正在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课程包括媒体观察、政治评论、政治基础背景、公关技巧、创意等政治学和政府公关内容。“将来这些人可以在校园里当‘种子’,做文宣方面的事情。”
至于受训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以前的训练营住在外面,一次搞3天2夜或者2天1夜,然后就分散了,效果不是很好。现在每个礼拜过来上课,2到3小时,课程持续3个月。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也是一种挑战。”
而据台湾媒体报道,除了马英九每星期至少都会安排一至两场的校园演讲,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就各项议题交流意见之外,国民党青年团还特别成立校园网络小组。该小组与校园知名的网络版主串联,通过网络讨论、搜集网络意见作为制定国民党青年政策的基础,同时也借议题包装,适时凸显马英九年轻亲和的正面形象。
积极弥补“人头团员”短板
黄执中的第三件武器,就是他的“青年行动小组”。
据悉,青年团自成立之来,积极与各大专院校互动,热舞、辩论、座谈、演讲等各类活动不断。但几场活动下来,“人头团员”的问题逐渐浮现。
早前国青团面对15至40岁之间的人士“门户大开”,国民党党员也可以加入。每个团员只须缴纳200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0元)。但一年多来,这种招纳方式造就了相当一批“人头团员”,他们只是在入团时做过登记,却几乎不参加国青团的活动。
“青年团有一个问题是‘人头团员’多,组织容易没有向心力,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变结实。一个几千人的组织,搞活动的时候看不到几百人,只有报名的时候有这些名字,没有用。”黄执中说,“在我看来,赞助和支援必须用行动来表达。参加活动就是捐给团部时间,100个同学如果每人每天捐给我1小时,我就有100小时的参与量。”
黄执中透露,3个月下来,团员参与活动的数量明显增多。
民进党担心“80后”选票流失
同样年轻热切的脸庞,从“阿扁当选”到“阿扁下台”的剧变,无疑让民进党2008年候选人谢长廷忧心忡忡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刘哲君、李童发自北京 “辣妹支持者的多寡反映了各党的政治行情。”这是台湾政坛上一个有趣的说法。而不可否认,民进党成立初期直至上台之前,年轻人的支持一直是其相对国民党的最大优势之一。
在当年民进党的“政治化妆师”中,除了陈文茜之外,罗文嘉、马永成、郑文灿等多为台湾20世纪80年代末的学运闯将。了解年轻人心理的他们组织的选举造势活动,在不少年轻人中风靡。“清廉、勤政、爱乡土”的诉求,以及反对“老人政治”、“反贪腐”的口号,也获得年轻人的广泛认同。
可最近的民调显示,今年刚满21岁的民进党,年轻人的支持率却节节走低,再也没有当年一呼百应的气势了。
从悲情到作秀
“悲情”牌是早期民进党的王牌。当时高压政治给台湾人造成的创伤尚未抚平,民进党有意将自我“受苦受难”化,以博取同情与支持。例如绿营大老陈定南于1994年角逐省长时,就以“四百年来第一战”为号召。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悲情”不再那么神效。1996年的“大选”,如日中天的民进党遭受空前挫折。年轻人的意见让他们不再一味纠缠于“二二八”等沉重历史课题,重新上路。
1997年县市长选举,时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陈文茜大胆地颠覆民进党的“悲情”、“草根”主轴,改以“年轻”、“活力”为主诉求,推出“辣妹助选团”。当时民进党的四大派系更是分别组成四支篮球队,为各自的候选人打气,分别是“齐天大圣”“小鹿班比”“百变花蝴蝶”“大麦町”。不少候选人更诉诸漫画造型,企图借此争取选民好感。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的苏贞昌沿用至今的“电火球”外号,便出自当年的创意。
2000年的“大选”,民进党更是在年轻选民身上下足了功夫。“扁帽一族”的构想,把陈水扁彻底偶像化。各处年轻人都佩戴“扁帽工厂”产品,并成为支持陈水扁的重要票源,最终推其上台。
但民进党上台八年来,年轻血液却一点一点流失。分析人士指出,在缺少实绩支撑的情况下,所谓“活力”诉求,只能炫目一时,时间一长,便被证明为作秀。
抢票动作日益频繁
彻底为民进党亮起“红色警告”的,是去年那场“倒扁”运动。这场由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发起的“红色浪潮”,讽刺性地让“反对民进党变成了一种时髦”。去年9月15日围城游行那晚,紧跟着总指挥施明德车队打头阵的,就是一大群“80后”。
同样年轻热切的脸庞,从“阿扁当选”到“阿扁下台”的剧变,无疑让民进党2008年候选人谢长廷忧心忡忡,也让他抢占“80后”选票的动作日益频繁。
早在今年民进党初选之前,谢长廷就已展开“台湾维新ing全岛校园巡回演讲”。演讲中他更是以“谢式幽默”吸引学生,例如以自己貌似动画片《机器猫》中人物“康夫”自我解嘲,拉近跟年轻人的距离,“我长得像康夫,但没他奸诈!”
而为了吸引青年资源,民进党中央也拿出4000万元新台币(约合1000万人民币)作为运作经费,于去年7月成立青年联盟。该联盟以类似特种党部方式运作,并负责筹划在全台各大专院校成立社团。这也是民进党首度尝试将“组织工作”带进校园。
在自身竞选组织及民进党中央资源的交叉运作下,谢长廷主导的青年组织已有四个,即“新文化工作队”“青廷工作队”“挺长仔做总统型男正妹网路后援会”和“长工青年服务队”。
值得注意的是,谢长廷早在16年前,即靠着“新文化工作队”展开拓荒校园行动,与学生互动交流。这一工作队今年已发展到100人左右,为谢长廷创造出一个渗透校园的论坛平台;而青年团队对外的运作,也已从活动化走向小区服务化,透过居家小区服务队伍的形式深入地方。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