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凡正在练武 |
邹凡和舅舅抬石修路 |
骆崃山中孤独女侠与她的武林山庄(图文)
42岁的邹凡是邹家三兄妹中唯一的女孩,也是邹氏家族上百年来唯一的习武者。因痴迷武术,她成为单位最年轻的内退职工,丈夫也离她而去;因痴迷武术,她舍弃数十万元家产、远离双亲,独自一人在江津区西湖镇骆崃山中打造自己心中的武林山庄,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武术梦。
自建山庄以苦为乐
原本有房有车有门面,一个月还有千余元的退休金,但42岁的邹凡却过着捉襟见肘的穷日子:五六年没添置新衣服,一天只吃一顿饭,自充木匠、石匠,开荒、抬石头……看得周围的村民目瞪口呆。
骆崃山7社57岁的村妇程必英称:“想不到,城里的女人比我们还吃得苦,耐得累。”承受这一切,邹凡称自己很愉快:“有机会按自己的理想去做,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12月6日,汽车在泥泞曲折的山路上颠簸了3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在浓雾缭绕的山林中见到了邹凡和她尚未成形的武林山庄。
身着黑棉衣、红运动裤,头脚沾满木屑的邹凡正在自制木板凳。因无力支付工人工资,武林山庄仅建成了宿舍、练武场、比武台和食堂,已负债的邹凡自己统揽了所有的活路:每天除了练功,她还要自制板凳、铲草、抬石头……
邹凡给武林山庄的规划和定位是:宣传纯粹的武术文化,发扬武术的竞技特质。她说:“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会实现毕生追求的武术之梦。”
冷水充饥坚持练武
邹凡的母亲张锦芳说,女儿自8岁起就喜欢舞枪弄棒,这让望女成凤的她大伤脑筋。此后几十年,张锦芳常为女儿异于常人的爱好担心、苦闷。“现在我都68岁了,不晓得这提心吊胆的日子何时是尽头?”
父亲邹洪国是邹凡的坚强后盾,2005年,武林山庄动工修建,从不做家务的邹洪国上山独揽了照顾女儿生活的“重任”。在他的劝说和带动下,近半年来,张锦芳也开始频繁往返于骆崃山。“毕竟是我的女儿,在最艰难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给她支持。”
张锦芳说:“为学武术,邹凡荒废学业、放弃家庭,投入数十万元财产。她不仅是邹家上百年唯一学武术的人,也为我们争回了很多荣誉。”
小时候,邹凡与哥哥和弟弟随父母居住在永川区邮政局家属院。八岁那年,邹凡被邻居门前的“集训”吸引。“他家门前空坝上,一群人集体练拳的景象打动了我。从此,一到他们练武时,我就在后面模仿。”被邹凡的诚心打动,邻居将她收归门下,邹凡正式加入师傅的武术“集训”队。
两个儿子都喜欢安静,爱好画画,女儿却整天在人前蹲马步,耍刀枪。听不惯亲朋好友“男女生错相”的玩笑,担心女儿痴迷武术影响前途,张锦芳采用打骂、饿饭、将女儿锁在家中等办法,希望女儿知难而退,但邹凡仍不思悔改。
比邹凡大五岁的邹勇,至今仍记得妹妹当年的执拗:母亲打骂不出声,没饭吃,练完功夫,无论冬夏,喝瓢冷水充饥了事。若被关在屋里,她就翻过围墙去找师傅。“经常是她练完功回来,我们还在熟睡。”
内退工成散打冠军
“她对武术的痴迷,让常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现年44岁、家住北碚区云锦华庭的徐亚是邹凡的高中同学。对武术一窍不通的徐亚与邹凡是二十多年的好朋友,她说,凡属于女人最渴望和幸福的东西——工作、家庭、钱财等,在邹凡心中,都不如武术重要。
徐亚说,高中时,同学们都在为争取高考考出好成绩努力,邹凡却是练武时生龙活虎,上课时梦寻周公。最终,邹凡与大学无缘。
邹凡进入邮电系统上班后,父母终于松了口气,哪知她仍不务正业。“四处打比赛,既无报酬又很辛苦,还耽误工作。”无论母亲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邹凡依然故我,并节节猛追,从当地的散打擂台到最后捧回了全国散打冠军的金牌。
武林中崭露了头角,工作却出现了状况:“因为长期外出,单位优化组合时,我成了没人要的人。”邹凡说,31岁时,她成了邮电系统中最年轻的内退工。
徐亚说,上世纪90年代,邹凡靠做生意,曾聚金数十万元。生活刚出现转机,为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邹凡却关门歇业,背起行囊遍寻天下名师,并因此耗尽了所有积蓄。“她居然连眉头都不皱一下。”对此,邹凡认为,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在快乐与享受中为自己的所爱全心付出,“夫复何求?”
提起今年3月捧回香港第五届国际武术节“回归杯”女子48公斤级亚军奖杯,邹凡笑言,没想到超龄后,还有机会再次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也算是对我追求武术爱好的一大慰藉。”
(感谢代女士提供新闻线索)
本报记者 董亿 报道摄影
主持人/张一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