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承办“好运北京”2007年羽毛球国际邀请赛和艺术体操国际邀请赛,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的管理团队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均获得相关国际体育组织官员的一致好评。北工大体育馆场馆主任张爱林表示:“有了这两次承办国际大赛的经验,我们对办好明年的奥运会充满信心。”
问:当初选择把奥运场馆建在高校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场馆建设是由谁投资的?
张爱林:场馆建设是国家投资和学校自筹相结合,学校出的部分相对大一些。
当初,把场馆建在高校主要是基于赛后利用的考虑。首先,高校场馆可以用于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身体,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场馆培养学生。此外,这座北京市东南区中唯一的奥运场馆和大型体育馆,还将作为该地区社区健身、文体活动中心,向周边居民开放。届时,体育馆内将设置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训练场地,以及舞蹈、声乐、乐队排练厅。此外,还兼做各种报告、团体训练、技能培训、文化科技作品展览场所。
问:您觉得对你们团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爱林:团队中所有的人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奥运会谁都没干过,别人给你介绍的经验,并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也不一定符合我们自己场馆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结合实际筹办奥运。
问:北工大体育馆承办“好运北京”测试赛和奥运会的赛事,会为北工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爱林:我们学校提出了“融入新北京,服务新奥运,建设新工大”的构想,奥运的到来为我们学校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现在我们的体育馆已经建好,到明年奥运会时,我们将会向世界展示一个美丽的新工大。
2008年奥运会的两项赛事能在我们学校举办,最高兴的当然是学生。如果在大学生活中,能够有奥运会就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经历,这会是一笔相当宝贵的精神财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学生对于奥运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测试赛需要500名学校内志愿者,而学生报名人数却超过了8000人,大家都以服务奥运为荣。奥林匹克重要的思想就是教育,这种因为奥运会而表现出来的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甚至有可能加快我们教学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