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宁夏南部山区生态脱贫见闻
新华网银川12月11日电(记者邵海军、范玲)宁夏南部山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所见所闻的是当地干部群众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为顺应自然、改善生态进行的种种努力,昔日“苦甲天下”的地方正在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道路上行进。
昔日黄土塬 今朝林果苑 11月27日,在固原市彭阳县周沟村的一个山沟沟里,56岁的杨万珍向记者讲起了他的种树经历:“过去,这里春天一起风,满山土雾,好不容易下点雨,全从沟里跑了。1989年,我响应政策上山种树,现在已经种树200亩了。在沟里打了两眼井,种上了苹果、梨、桃树、山杏,一年能收入6万多元。”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到了夏天,红的花、白的花,开得满山都是,而且空气也湿润多了。”他还计划在自己的果园上搞一个农村文化旅游保护区,“我要让游客看看这黄土高原上的绿色!”
彭阳县属黄土高原丘陵区,每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而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干旱多灾,水土流失严重。早期乡民们向秃山讨生活,不仅没有致富,反而导致生态恶化严重。1983年建县之初,人均年纯收入仅72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彭阳县林业局绿化办副主任刘世斌说:“从第一届县委、县政府开始,彭阳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方针。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抓住以农田为主的改土工程、以窖坝为主的治水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草工程和以村道为主的道路工程,立体治理。如今,县里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了。”
驱车行走在宁夏彭阳县的山间公路上,黄土丘陵层峦叠嶂,梯田整齐排列。田里,10月份下种的冬小麦已经发出新芽,泛着绿色,给北方的冬日平添了几分生机。昔日寸草不生的“滚牛坡”如今种上了沙棘、柠条等耐旱植物。路旁的山坡上,还有不少村民在挥锹,刨土,种树。
据了解,1997年至今,彭阳县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1633平方公里,占总县域面积的64.6%;退耕造林220万亩,荒山造林11.9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18.5%提高到20.3%;每年组织输出劳务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亿元。人均纯收入由建县初的每年72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1978元。
彭阳县县委书记王凤刚说,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大大鼓舞了坚持“生态立县”的彭阳人,坚定了彭阳人进行生态治理的决心。
移民——“山里结山外解” 11月28日,记者从海原县城出发,满眼的沟沟壑壑、峁峁梁梁,有一种苍凉壮阔之美。然而,越往大山深处走,记者的心情越沉重:就在这极度干旱、土地贫瘠的荒山秃岭中仍然有农民居住。
从海原县城到徐套乡李士村的山路蜿蜒曲折,约85公里的路程汽车却开了2个多小时。64岁的回民马占武一家就住在这个黄土深处的村子里。
“要是遇上连年干旱,种地就没有什么收成。”马占武对记者说:“喝水就靠家里6个集雨水窖了,天不下雨就只能到乡里拉水,七八元一桶水一般才够5口人吃10天。”
这里不仅干旱,而且交通、医疗、上学都很困难。马老汉的孙子在徐套乡上初中,周末回家,运气好能搭乘农用车,运气不好就只能步行3个小时的山路。“我老了,可是孩子们要走出去才行啊!”马老汉感叹道。
好在马占武的愿望不久就能实现了。海原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张继禄说,包括李士村在内的徐套乡的3个行政村的3603人,将于明年4月份搬迁到山下有水源的打麦水移民新村,户均两间41.04平方米的房子,1亩温棚,还将共享完全小学、村级活动室和卫生室。像打麦水移民新村这样的规划移民安置区在海原县有7个,计划安置移民1.42万户7.1万人。
“山里结山外解”。据了解,宁夏在顺利移民19.5万余人之后,决定再用5年时间将干旱地区的20.68万人搬迁到现有扬黄工程沿线、公路沿线和城郊,让这些长期缺水受穷的农民搬出大山。按照自治区的规划,这个移民项目实施并发挥效益后,到2011年,宁夏可新增荒山造林100万亩,完成草原封育405万亩,草场补播改良533万亩。
绿色长城锁“沙龙” 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有个因沙得名的村子名叫沙边子。当白春兰1980年从16里之外的盐池县柳杨堡乡冒寨子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座座沙丘连绵起伏,看不到头。
而如今,白春兰一家在昔日的沙漠上建起了“白春兰绿色家园”。12月6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在3000多亩的土地上,花棒、杨柴、柠条、沙柳、沙蒿等沙生植物集中连片,远远望去,已见不到裸露的荒沙。在沙丘间一些平缓的地方,已经被开垦的耕地上还留着玉米茬子和油葵秆。“如果是夏天,花棒、柠条都开花了,草都是绿的,果树上也挂果了,这里就是一片沙漠绿洲。”
说起治沙的缘起,白春兰说:“不把沙治住,就没有办法种地,就没有办法生存。”27年来,白春兰和丈夫最早赶着毛驴车天天往返30多里路治沙,最后把家安在沙边子村植树种地。她历尽艰辛,一边治理,一边总结经验,采取以草固沙、以柳挡沙、种树防沙等综合治沙方法,使一座座流动沙丘披上了绿装。以前沙边子村周围荒无人烟的荒漠地带,如今已经有90多户400多人了。沙丘被固住了,土壤也改良了,农民可以种植小麦、玉米、甘草、麻黄等作物,收入也大大提高。
在宁夏,像白春兰这样不懈治沙的干部群众还有很多,王有德、王锡刚、史俊、余聪是他们的代表。多年来,宁夏的广大干部群众依托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三北防护林等项目,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基本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盐池县1983年土地沙化面积达539万亩,占总面积的41.5%,截至2006年底,沙化面积减少到100多万亩。而最近十年,宁夏的沙化面积净减少5.3万公顷,减幅达4.3%,其中,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分别减少了37.9%和59.7%。
如今,在宁夏南部山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他们坚信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态文明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西”贫困地区的一部分,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这个地区被认为“根本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作为反贫困开发史上较大的移民工程之一,正在彻底改变原来西海固地区人民的生活。
由中英双方合作、以“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扶贫效益”为主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扶贫效益——中国区域现状分析与战略研究”项目,9月1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总收入2568亿元,这是浙江省2006年的两项重要国民经济指标。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结构对整个经济结构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我国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统计,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为1.206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33%,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7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87%。前三季度,能耗持续下降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展,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
上海市政府把社会公共产品公平分配和共享程度作为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全面规划社区公共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到今年底做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在步行10分钟到15分钟之间。同时,让优质的公共资源“动起来”,“流”到百姓身边,让百姓更平等、更便捷、更廉价地共享。
温州遍地开花的家庭工厂、台州民间的股份合作经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一提到浙江经济发展,这些“场景”就像一幅幅经典“老照片”,标示出其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