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2月10日《京华时报》报道,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明年我国将在审核供水企业运营成本、强化成本约束基础上,适当提高城市供水价格。
这几年不少城市的供水价格都在涨。
上述新闻不过是给一些城市的水涨价正了名分,并给大家打了水价再次上涨或全面上涨的“预防针”而已。
人类正面临着水危机的困扰,节水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节约用水”就必然可以成为水价任意上涨的借口。水价涨与不涨,正如马凯所言,要看供水企业的运营成本,要强化成本约束———顺着这个意思,笔者以为,水价上涨应具备两个前提。
其一,先挤干水价中的“水分”。这里的“水分”,指的是供水企业因自身管理效率不高、因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薪酬福利过高而导致的成本不合理上涨。供水企业属于垄断企业,其产品犹如“皇帝的女儿”,这种优越感使得一些供水企业有了与其它垄断企业一样的弊病:管理效率低位徘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薪酬福利支出却日渐增长……这些“水分”不应掺进水价一同“卖”给消费者,消费者没有理由为这些“水分”埋单。所谓“审核供水企业运营成本”,不应只看其运营成本实际是多少,更要看其运营成本应该是多少,其运营成本是否合理。
其二,在水资源越来越珍贵的当下,水价中不仅包含供水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包含一部分资源性收费,这两项收费应该严格分开。也就是说,水价若涨,须先明确多收的水费到底用在哪里。居民用水具有准公共品属性,供水企业最多是保本微利企业。因此,包含于水费中的资源性收费不应归供水企业所有,而应用在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上。
如果多收的水费只是流进了供水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腰包,那么这种水价上涨就脱离了正确的目标和轨道。只有先挤干了水价中的“水分”,将水价上涨之后多收的钱用在环境保护上,才能促进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发展,也才能让水价上涨得到百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