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沪港大学生模拟投资比赛——“港股实时仿真交易大赛”开始了,16所大学的学生首次对抗炒股台。据了解,目前大学生股民数量在增长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为此做了专题调研。
我们采用问卷、重点调查方式,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4所高校正在炒股的同学填写问卷,同时将问卷随机派发给不炒股的同学。
财经专业大学生是股民主力70%对炒股亏损表示可以接受此次调查,有效问卷109份,调查了69个男生,40个女生;财经类42人,非财经类67人;曾经炒过股和正在炒股的43人中,财经类30人,非财经类13人;没有炒过股的66人中,财经类12人,非财经类54人。可见,财经类专业学生是大学生股民的主力军。
一些非财经类专业的炒股学生坦言,由于没有上过相关课程,泡图书馆查阅金融知识、股市资料,加强对宏观经济动向的关注已经成为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而炒股的43人中,不了解金融知识的7人,基本了解和很了解的36人,对股市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非炒股的学生。7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炒股亏损超过预期,表示可以接受或完全能接受。
炒股目的主要是赚钱兼练手 资金大多来源家庭资助大学生股民炒股目的各不相同,最多的是赚钱,占38%;26%是为了尝试体验一下;30%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积累经验;6%是想通过炒股学习理财知识、为将来相关行业的就业做准备。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同学坦陈:“看别人都赚了,心里也痒痒的。”可是残酷的高风险的投资市场,绝不是摆放一张踏实课桌的地方。
炒股大学生的家长中,61%表示赞同,认为好的理财习惯能令孩子更适应将来社会;12%的家长不赞成;17%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炒股;10%的家长持无所谓的态度。
“学生炒股族”资金最大来源是家庭的资助,有43%的大学生把它作为炒股的“第一桶金”,炒股的本金数量从1500元至20万元不等,金额大多由父母提供,这其实是把股市的高风险转移到了父母身上。
73%大学生有投资趋向 近半数投资理财意识薄弱大学生股民一般选择上网炒股或者利用手机短信炒股,直接去证券交易大厅的很少。70%的学生股民在选取股票时采取了考察公司业绩、技术分析等比较专业的手段,而且有一半的同学采用做长线、看走势,而不是简单的低进高抛、短期投机的方式经营股票。调查问卷最后,很多同学都清晰地谈到了股市的风险性,并且点出了学习的首要地位。
这4所大学的情况是,超过30%的大学生有过投资经历,73%的大学生有投资趋向,但仅有12%的大学生的投资知识和信息来自专业课,近半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投资理财意识非常薄弱。经济学专业的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他们渴望有投资理财方面的教育和活动,比如开设讲座、实地参观、模拟股市比赛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已有20所大学的学生会建立了理财协会,会员人数逾万。
66名不炒股的大学生中 有49人表示愿意尝试炒股阻碍大学生炒股的因素,主要是资金的不足和对行情的缺乏了解,同时风险性高与影响学业,也在他们的考虑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高校中不炒股的大学生占多数,但是我们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这些不炒股的大学生身边都有3至20同学参与股市投资。由于经常受到炒股同学的耳濡目染,他们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倾向性——66名不炒股的大学生中,有49人表示愿意尝试炒股。
大学生炒股是高校管理新课题部分大学生及老师认为: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学习如何理财也是一种好的现象。也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表示,大学生应该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毕业后很难再有如此好的学习机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李庚表示:“就个人而言,我不主张大学生炒股。首先,用父母的血汗钱炒股有违人之常情;其次,大学四年很关键,应该致力学业;同时,炒股是一种投机和风险行为,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并不适合加入这一行列。” (来源:北京日报)